历史人物苏秦简介
苏秦是个被误解千年的战略间谍,为什么这么说?赶紧一起来看看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历史人物苏秦简介,看完也许你的疑问就有答案了。
历史人物苏秦简介:
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人,受封“武安君”,战国时着名的战略间谍。苏秦出身普通,后来因“游说诸侯以显名”,并在战国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非常多。其中的一些,甚至成了司马迁撰写《苏秦列传》的素材。受制于六国史料的严重不足,司马迁面对众多说法不一的材料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分辨,这便使得苏秦及其历史,一直混沌不清。
苏秦曾用功学习纵横家的学说,却郁郁不得志,“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也曾试图以“义兵”统一天下的理论前去游说秦王而终不见用。后来,苏秦得到了周书《阴符》,如获至宝,于是发愤苦读,反复揣摩,终于获得了很大进步。传说他在读书时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做法,可见其坚毅和决心非常人可比。如是凡一年,苏秦自以为可以“说当世之君”,于是再去尝试游说周显王。不料周显王的亲信从中捣乱,劝说周显王不要相信苏秦,苏秦再次以失败告终。
《史记》中的苏秦是一个身佩六国相印、周游列国的大纵横家,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传奇人物,和另一个大纵横家张仪,正所谓一纵一横,相与显能。但最新出土的文物证实,这其中许多内容,诚如钱穆所云,“皆子虚,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战国时的重要史料——“纵横家书”。其中有一些保存了苏秦真实言行的书信,澄清了关于苏秦及其相关历史的诸多根本性错误。根据这些出土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苏秦本是燕国派出的间谍,一直在帮助燕昭王从事着颠覆齐国的活动。
一
苏秦再次踏上谋取功名的道路,就是从燕国开始的。战国时期,燕与齐是邻国,燕弱而齐强。长期以来,燕国深以齐国将战略矛头对准自己为忧。公元前314 年,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大举发动进攻,燕军几乎覆灭。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他处心积虑要报这深仇大恨,踌躇满志的苏秦恰在此时来到燕国。一个有国仇家恨,另一个有宏图大志,两人一拍即合。苏秦打动燕昭王的是他“谋齐”的策略,而燕昭王打动苏秦的则是他的知遇之恩。苏秦并且自愿冒险赴齐国活动,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间谍生涯。
这时候的齐国,由湣王执政,实力非常强大,并同赵国保持着密切的盟友关系。故此,燕昭王授予苏秦活动的战略方针就是“大者使齐毋谋燕,次可恶齐赵之交”,使得齐国不再将战略矛头指向燕国。所以,苏秦到达齐国之后的第一步棋便是破坏齐、赵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棋便是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使齐国在攻打楚国的过程中逐步削弱自己,并在攻打宋国的过程中得罪其他几个对宋国虎视眈眈的大国,在四面树敌的同时,使得自己(齐国)陷入危难的败局。
苏秦于公元前300年奉燕昭王之命第一次来到齐国。据唐兰推测,这次苏秦可能是以人质身份去的。不过,这次的出行准备显然不是非常充分,苏秦此次赴齐似乎未能取得任何成果就回来了。既然是人质,他可能无法获得面对齐王的机会,所以没有办法逞口舌之能,也没机会把自己的行间谋略充分施展出来。这可能是苏秦此次行间失败的主要原因吧。
公元前296年,燕昭王由于报仇心切和错误估计形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齐的战争,大败而归。苏秦非但未能及时劝阻,并且迫于两国交战的形势匆匆地返回燕国。苏秦回到燕国之后,一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再次赶赴齐国从事间谍活动。没想到这一等就是8年。
齐国在齐湣王执政后,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大的外交政策变动就是和赵国断交,并和韩、魏关系恶化。燕王觉得这正是挫败齐国的时机,便立即派苏秦第二次赶往齐国,再次进行间谍活动。这一年是公元前289年。燕王在经过公元前296年军事行动上的失败之后,总算能吸取教训,很好地听从苏秦等人的建议,在向齐国进行赔罪的同时,也同其维持着表面上的友好关系。所以,与苏秦上次前往齐国有所不同的是,他的这一次赴齐有着类似外交官一样的公开身份,而且有着联系两国邦交的具体任务。苏秦也因此获得了直接面对齐王的机会。以使者的身份,争取获得直接面对齐王的机会,这可能是苏秦经过上次潜伏行间未能取得任何成果之后所得到的经验。
二
面对齐王,苏秦终于可以尽情施展其出众口才。苏秦首先告诉齐王一个惊天谎言,他说,韩赵魏三国都希望同燕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国,而燕国拒绝了。本来列国之间就是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有这种事情发生也不足为奇。所以齐王听到这些,也就相信了,马上也对燕国派来的这位使者另眼相看。苏秦看到有机可乘,便立即不失时机地向齐王献上50辆战车,齐王收到礼物当然更高兴。高兴之余,齐王甚至就秦国邀其共同称帝的事,向苏秦征询意见。
当时列国争霸的形势是,齐、秦实力最强,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属于一流的强国,而韩赵魏等其他国家则只能属于二流。所以,秦国的意思是让齐国称“东帝”,而自己则称“西帝”。这当然是秦国的一个策略。秦的真实意图是,在先不得罪这个强大的齐国的同时,借机把其余的小国吞并。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这一策略其实也很对自己的胃口。苏秦却不希望齐国的日子好过起来。他的任务是让齐国同韩赵魏的关系继续恶化下去,如能再同秦国交恶就更好不过了。所以,苏秦对齐王说,秦王劝您称帝是希望把您树为众矢之的,秦国的这个主意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大王千万别去理会他们。齐王认为很有道理,同时也更加觉得苏秦具有相当出色的战略分析能力,对他更加另眼相看。
苏秦想方设法赢得了齐王的信任。他告诉齐王,齐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自己的实力。他极力怂恿齐王攻打宋,把宋国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大大吹嘘一番。齐王对扩地争利当然非常感兴趣,终于被苏秦说动,于是发兵攻宋。宋国虽然是三流小国,但由于地处大国夹缝之中,所以必然地牵动着各方的利益。齐国要攻打宋国,秦国第一个不答应,马上就派人前来劝阻。但此时的齐国在攻宋的战场上正取得节节胜利,哪里顾得了这些。故而,齐在攻打宋国的同时,一面必然地与秦、楚等国关系越来越差。这时的齐王被眼前的利益牵着鼻子,被苏秦的“好话”堵着耳朵,而在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不久之后,齐国终于同秦国全面交恶。苏秦告诉齐王应当乘胜拿下宋国,最好有支军队吓唬一下秦国,让他不敢出兵救宋,也许可以顺便教训一下秦国,如果把大家都发动起来,兴许就把秦国给灭掉了。苏秦并且向齐王保证,燕国是绝对跟着齐国一起干的,只要把韩赵魏说通即可。见到齐王有心动的迹象,苏秦赶紧说,如果齐王相信,我苏秦就可充当这个使者。齐王立即派苏秦以齐使臣的身份前往燕国和三晋,说服他们组织一个五国联军共同伐秦。
苏秦首先赶到燕国,除了汇报在齐国的工作进展外,还同燕王密谋下一步的计划。其间,齐王杀掉了燕国派到齐国的一位,这件事足以让两国再次反目为仇,但燕昭王为了灭齐大业,最终还是忍了下来。而且,为了长远目的,燕昭王甚至主动向齐王道歉示好。为了这件事情,苏秦也曾为此向燕王表示他不愿再回齐国了,因为齐王既然能杀掉燕国的这位,未尝不会也在大脑发热的时候忽然地杀掉苏秦。不过,在一番犹豫之后,苏秦最终还是决定把灭掉齐国这件事继续下去。
之后,苏秦迅速赶往魏国,并最终实现了五国联军攻秦的计划。他明地里似乎在为五国谋秦做准备,暗地里又为联合赵魏反齐做着筹划。这一切,又哪里是齐王所能料到的?当然,齐国不止派了一个苏秦去联系这一事,还有其他使臣也做了大量工作。苏秦到了魏国时,五国联军计划甚至已执行了一部分。齐国首先派军进驻魏国,攻秦联军已初步成形。齐王于是乘机加紧了对宋的进攻。
不过,齐国“明为攻秦,实为取宋”的计划终于被赵魏等国看出来了,再加上诸国之间有太多的恩怨和利害关系缠绕,联军的攻秦自然不力。这时,苏秦致信齐王,希望他能适当照顾其他诸侯的情绪,把主要斗争对象放在秦国身上,而不要放过这联合的大好时机。苏秦此举当然是想把齐秦关系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燕国便能坐收渔利。
燕昭王以为等到了攻齐的时机,准备联合韩赵魏的力量,乘齐军主力攻宋时对齐来个突然袭击。想法虽然好,密谋的计划却不慎泄漏了出去。齐王闻讯大吃一惊,立即收回攻宋的兵马,并把情况通知了苏秦和孟尝君。苏秦随即向昭王作了汇报。由此可见,苏秦的真实身份这时还未被齐王察觉。
齐国“明为攻秦,实为取宋”,故在取得实利的同时,又直接破坏着五国的联合。韩赵魏身处齐、秦两个大国之间,难受已久。在他们看来,最好是能适时地削弱其中一个。苏秦敏锐地察觉出这些苗头,并最终说动他们同燕国联合,以借攻秦之名而达成弱齐之实。
不过,在苏秦看来,最理想的效果是让三晋先动手,而燕国不必做反齐的急先锋。故而,他一再劝阻燕昭王推迟攻齐计划,却不幸招致燕王误解。苏秦因此致书燕昭王坦白心迹,希望燕王“慎毋(非)令群臣众议攻齐”,即不要和大臣们公开讨论攻打齐国的事情。这一方面是为了保密;另一方面,他知道“言者以臣贱而邈于王矣”,怕燕王受大臣们议论之后而动摇了对自己应有的信任。不知道何时,齐王忽然听到三晋将联燕攻齐的消息,立即对燕国起了疑心。苏秦得知这个情况之后,立即驰书齐王,请齐王对燕国放宽心,以进一步蒙蔽齐王。在苏秦的周密筹划下,由三晋首先发动攻齐的计划差点就付诸实施了。公元前286年,赵国首先向齐发难。战争结果未见记载,也有可能这次的行动胎死腹中。不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秦的一举手一投足,足以对当时诸侯国关系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历史上对于苏秦乃至纵横家口舌之力的称道确实不为虚言。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苏秦的可疑形迹终于还是被发现了。
三
首先怀疑苏秦身份的是同齐王有密切关系的奉阳君。这个赵国的宰相在为先前攻齐找借口的时候,立即想到了将苏秦作为替罪羊。他未必找到了足够的证据,却马一些甚至可能纯属猜想的东西报告了齐王,并立即限制了此时恰好在赵国的苏秦的活动。齐王不敢相信,所以派人来和苏秦对质。苏秦当然能够巧妙地进行应对,并向使者尽说其对于齐国的忠心。另一方面,苏秦马上向燕昭王汇报了这方面的情况,并请昭王设法帮助自己脱离赵国这个虎口。燕王立即派来两人同奉阳君暗中进行调解工作,但苏秦的处境并未得到实质的改善。直到燕王对赵国发出严重的抗议,苏秦才最终得到释放。这一年是公元前286年。
苏秦为了继续破坏齐、赵的关系,直接由赵国赶赴齐国。苏秦此举无疑是带着极大的风险,也显得太过自信。他认为齐王并未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以为凭着自己的口舌之能也能使齐王相信自己的一片“真心实意”。苏秦之所以大胆赴齐,恐怕更多的是责任心使然。他为齐、赵关系的改善而深深地忧虑,为使燕国早日灭齐而殚精竭虑。而这一次,他竟然又成功了。
苏秦到齐国之后立即给赵王写信,希望他能同齐国联合。其目的是为了打消前节奉阳君给齐王带来的猜疑。苏秦更多的工作当然是要继续劝说齐王攻宋,并且帮助齐王“出主意想办法”。由于燕昭王交给苏秦的使命之一是要使齐国“西劳于宋”,因此在攻宋的过程中,苏秦显得比谁都热心,比谁都关心齐王的利益。齐王也因此对苏秦不再起疑心。
宋国在齐国的第三次进攻中终于陷落。宋国的灭亡引起了诸侯的一片恐慌,大家一致认为齐国对各国已构成最大威胁。所以,齐国同秦国的友好也未能持续多久。在齐国攻下宋国后不久,三晋便说动秦国一起伐齐。燕国当然会积极参与其中。不过,从始至终燕国在苏秦的建议下都保持着表面的沉默。即使在五国联盟内部,燕昭王也要解释清楚:伐齐是大家的共同目的,燕国始终会参与其中,只是燕国必须表面上维持对齐的友好。燕国对于齐的示好,不仅对苏秦在齐国的生存有利,也为联军下一步攻打齐国留下了一个隐蔽的方向。
五国联军的正式形成是在公元前284年,其标志是燕昭王悄悄赶到赵国同赵王会晤。联军由着名将领乐毅率领。乐毅是燕将,但此时的身份也已变成赵国人。苏秦作为内应,当然会将齐国的设防情况悉数向乐毅汇报,这也可能是乐毅能顺利拿下齐国的关键原因之一。苏秦并且劝说齐王在燕国方向可以不必设防,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之敌,因为燕国是决不会反齐的。齐王竟相信了他,并按照他的建议去进行布防。这样一来,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从燕国方向对齐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所到之处并没遇到强力抵抗。乐毅在军事战线上的胜利,固然显示出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也与苏秦的行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乐毅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也同时宣告着苏秦间谍身份的彻底暴露。齐王做梦也没想到,长期以来,一直在身边关心并帮助自己的人,竟是个最危险的敌人。苏秦并没有机会脱逃,齐王一直当他是左右手。或许,这时的苏秦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在他看来,为了他所忠于的燕昭王,齐国的覆灭是最重要的。气急败坏的齐王立即对苏秦施以车裂的重刑。积16年之心血,苏秦在50多岁的时候,终于盼来了齐国的灭亡,同时也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苏秦用16年的光阴和生命报答了燕昭王的知遇之恩。此外,苏秦还用行动告诉我们,守诺,除了诚实之外,还需要勇敢和付出。而燕昭王呢,不知道他在庆祝胜利时,有没有想念过苏秦的笑容或者眼泪。
苏秦相关信息: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人物争议:
1、由于史料本身的矛盾和解释的差异,关于苏秦、张仪的年辈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苏秦早于张仪;一种认为苏秦晚于张仪。《史记》、《资治通鉴》所记载二人基本属于同一时代,是战国合纵连横斗争中的对手,苏秦稍早。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的主要活动均在张仪身死之后,张仪在秦国任相时,苏秦还没踏入政坛。钱生群则认为,《战国纵横家书》只能对苏秦张仪等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考证,仅能作为一家之言,并不能以此为准。
2、苏秦相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据《史记》所述,苏秦联盟诸侯,并佩六国相印,但后世亦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钱穆则根据苏秦游说辞中的某些失实之处完全否定了苏秦合纵。
据帛书《战功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成功合纵五国攻秦(齐、韩、燕、赵、魏),发生在前288年,当时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史记》把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与张仪连横相抗衡的合纵家当是公孙衍。
但《战国纵横家书》亦为后辈策士所记,并经辗转抄录(其字体在篆隶之间,且避汉高祖刘邦名讳,当为汉初写本),难免致误。虽然司马迁或许没见到这本帛书,但并不意味着帛书就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一种。相反,有学者认为帛书关于苏秦的记载并不可靠。
人物评价:
苏秦相六国的说法由来已久,据《史记》所述,苏秦联盟诸侯,并佩六国相印,但后世亦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钱穆则根据苏秦游说辞中的某些失实之处完全否定了苏秦合纵。
据帛书《战功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成功合纵五国攻秦(齐、韩、燕、赵、魏),发生在前288年,当时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而《史记》把这一事件提前到前318年左右。与张仪连横相抗衡的合纵家当是公孙衍。
但《战国纵横家书》亦为后辈策士所记,并经辗转抄录(其字体在篆隶之间,且避汉高祖刘邦名讳,当为汉初写本),难免致误。虽然司马迁或许没见到这本帛书,但并不意味着帛书就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一种。相反,有学者认为帛书关于苏秦的记载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