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化 > 历史人物 >

历史人物袁崇焕之死

时间: 鸿宇2 历史人物

  袁崇焕可谓是死的最冤的大将,为什么这么说?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历史人物袁崇焕之死相关信息,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历史人物袁崇焕之死: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几位大将死的特别的冤。如西汉的韩信,汉家天下十之八九都是他打下的,但最后却落了个被缢死的悲惨结局。再如南宋的岳飞,率领岳家军英勇抗金,保卫大宋,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死风波亭。但是,死的最冤的还要数明末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 字元素,号自如,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员猛将。袁崇焕为广西藤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初为福建邵武知县,开始步入仕途。袁崇焕自幼胸怀大志,最关注的是当时并不为当权者重视的辽东边事,那时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力量已经开始崛起,数次率领八旗劲旅攻击明朝,成为明王朝在北方边境的心腹大患。但是,此时的明朝,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要么醉生梦死不问时事,要么勾心斗角,党争不断。弄得满朝上下乌烟瘴气、一片混乱。袁崇焕虽然是一介寒士,却从小关注边疆战事,他熟读兵书,精于布阵之道,希望将来能在边疆为国尽忠效力。当了邵武知县后,袁崇焕还经常地在日常政务之余,找来曾经在辽东边镇当过兵的退伍老兵了解一些辽东边境的具体情况。他虽然38岁之前,没有到过辽东,却对边地的地势、战事、人事却了如指掌。为他日后在辽东的作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朝见皇帝,向朝廷提出了许多靖边之策,受到皇帝的赏识,破格提升他为兵部侍郎,负责掌管策应辽东的防务。为了进一步了解劳动边境的实际情况,袁崇焕曾冒着被后金军队俘虏的危险,单枪匹马在山海关外考察了十几天。经过这十几天的考察,袁崇焕更加加深了对辽东防务的了解。并胸有成竹的对其他官员说只要给他足够的兵马粮草,他就可以固守关外。后来,辽东边事告急,袁崇焕自告奋勇要前往辽东前线。后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佥事,专门负责关外的军事活动,从此,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身负重任的袁崇焕来到山海关以后,马上到各个城口实地考察。寻找防务上的漏洞,按照实地调查的结果重新布置防务。要守住山海关,就必须固守关外的宁远新城。宁远同山海关相互依托缺一不可。所以,他上任之后,就集中全部人力物力,修筑宁远城。在他的精心修筑下,宁远成为山海关外的最坚固的一座军事重镇。

  袁崇焕看到现存的助手部队由于长年征战,大都变得老弱病残,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袁崇焕着手招募了一支新的军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对原驻守军队也进行大力整顿,杀了几个虚报兵额的军官,拒止了军队中纲纪败坏的势头。通过几年的整顿和布署,宁远城成为关外第一个人口繁密的军事重镇,关外受乱所害四处流离的百姓都聚集到宁远城寻求庇护,往来的商贾也络绎不绝,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此外,袁崇焕还先后收复了宁远外围的锦州、松山、右屯等地,修建军事防御,派军兵驻守,使之同宁远城互为犄角,大大加强了防守的坚固性。使明军的北部防线从边境向北推移了两百多里,加大了战场的纵深度。袁崇焕督师辽东之后,后金军队见袁崇焕排兵布阵严阵以待,不敢再轻易进犯,边境较以前大为稳定。

  然而明朝内部的倾轧还是如火如荼,当时正是魏忠贤等一伙阉党兴风作浪的高潮时期,他们见边地情况逐渐安定下来,又开始了排斥异已的活动,在魏忠贤的主持下,原来主持山海关内外军务的大学士孙承宗被罢职,改派了阉党之中的骨干人物高第来接替。高第丝毫不懂军事,一到任上就马上下令撤回关外所有驻防力量。袁崇焕据理力争也毫无作用。结果到最后,只有宁远城在袁崇焕的极力坚持下被保留下来,其他耗尽心血才建立起来的防御城则全部废弃了,守军撤走,关外原已安顿下来的百姓再一次留离失所。后金见明朝军队主动后撤,马上组织军队南犯。袁崇焕向驻守山海关的高第请援,高第却毫不理睬,等着看袁崇焕的好戏。袁崇焕没办法,只好动员宁远城中一切力量固守城防,在城外实行坚壁清野政策,还写下血书,激励将士和他一起与宁远共存亡。

  1626 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进攻宁远。袁崇焕率领守军据城死战,战士们个个奋勇上前,百姓们也纷纷上城头帮忙,守军使用红衣大炮猛烈轰击八旗军,使得善于骑射、长于野战的八旗劲旅被阻于城垣之外,攻城不得。数轮攻击后,兵将伤亡十分惨重,许多兵将死于明军炮火之下,连八旗统帅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自以十三副铠甲含恨起兵以来,戎马生涯四十四载,大战小战无数,总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遭受过如此之败。

  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统领的军队虽然取胜,但是由于孤军奋战,也是元气大伤。为了争取军队的休整时间,也为了试探后金的意图,袁崇焕私下派出使节去吊唁努尔哈赤,还向努尔哈赤说“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努尔哈赤深受重伤,又经袁崇焕所派的使者这么一气,很快便郁闷而死,终年 68 岁。努尔哈赤死后被葬于沈阳盛京郊外的福陵,清朝建立后他被追谥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庙号太祖。这本来只是袁崇焕的缓兵之计,但是由于他没有事先向朝廷报告,结果为日后埋下了祸患,也给后金实行反间计以可乘之机。

  天启七年,熹宗皇帝病死,他的弟弟朱由检登基作了皇帝,即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之后,十分的重视辽东的战事。为了实现收复辽东的梦想,他重用这时被阉党压抑罢官在家的袁崇焕,授以兵部尚书的重任,督师蓟辽。袁崇焕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整顿军纪,在整顿的过程中,他发现皮岛守将毛文龙竟敢私自贩运军粮,简直是木屋军纪,为了严肃军纪。袁崇焕未经朝廷批准,就擅自杀掉了毛文龙。这次袁崇焕擅杀朝廷大将仍是惹怒了崇祯皇帝,崇祯本想处置袁崇焕但是由于辽东防务无人可派,只好先隐忍不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后金新继位的皇太极率领大军,躲开袁崇焕的防区,从龙井关、大安口一带攻破长城守卫,进犯北京城。袁崇焕得到京师危急的消息后,马上带兵千里飞驰回京支援。。由于昼夜奔驰,关宁铁骑的步兵被远远丢在后面,甚至最精锐的九千骑兵中也有四千人掉了队,只剩下五千和他一起赶到了北京。袁崇焕到达北京城外之后马上与山海关总兵满桂合力在北京城外各门狙击后金军。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明朝各地勤王军马日益逼近北京,形势渐渐逆转,开始有利于明军。袁崇焕是后金得一个心腹大患,为了除掉他,皇太极采用了范文程的计策,离间崇祯和袁崇焕。他们伪造了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并让人冒充袁崇焕的使者,向皇太极邀功,还故意让俘获的太监听见,然后故意放回这个太监。崇祯本来就已经对袁崇焕产生怀疑,此时在经太监这么一说,更是对袁崇焕是汉奸深信不疑。同时,后进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也用了计策。他们用袁崇焕部下用过的箭矢射伤满桂。满桂回城后军医为他拔出身上所中箭矢,发现上面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满桂原本也与袁崇焕有点过节,如今发现袁崇焕竟然在联手对付外敌的时候暗算自己,因此勃然大怒,便以箭矢和身上伤口为证,进宫找崇祯告了御状。两下里一对,崇祯帝果然中了计。认为是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引兵入关的。于是马袁崇焕逮捕下狱。袁崇焕的部下一听主帅居然被皇帝抓了起来,马上发生哗变,祖大寿等大将甚至决定带兵返回山海关,不再理会京师被围的紧急状况。崇祯皇帝这下急了,马上命令狱中袁崇焕写信给部下,要求他们回师抵抗后金军了。袁崇焕就遵从皇帝的旨意写了封信给自己的部下,要求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回军援师。祖大寿等将领果然怀着对袁崇焕的敬慕之心,回军迎战,击退了后进的军队。在城外激战的这几个月里,崇祯皇帝不敢动狱中的袁崇焕,害怕引起兵变,可是心里恨袁崇焕入骨。等后金军队刚一退去,他就以“通敌叛国”的大罪判袁崇焕凌迟处死。

  袁崇焕被冤杀后,弃尸于市,其部下佘姓义士深夜窃走头颅,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即现在的袁崇焕墓。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下令为袁崇焕平反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墓。祠的前廊两端及室内墙壁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屋檐下是叶恭绰敬题“明代先烈袁督师墓堂”匾额。袁崇焕手书“听雨”石刻嵌于墙上。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之墓”石碑及石供桌,坟侧小丘为佘义士之墓。

  可怜这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投敌的罪名,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词信以为真,认为是袁崇焕引敌人来到城下,一个个都恨袁崇焕入骨,行刑之日,纷纷出钱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吃,还边骂袁崇焕这个“叛徒”。袁崇焕死后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表明自己的冤屈。袁崇焕被杀后,他的部下佘义士深感袁崇焕之大义,“夜窃督师尸”,葬在了北京崇文门的一个菜园子中。并让后代世代在此守墓。袁崇焕得冤案直道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真相大白,得以昭雪。

  后来梁启超和康有为先生以及金庸先生曾对袁崇焕的事迹进行过大量的考证,并写了许多关于袁崇焕得文章,从此袁崇焕的冤屈才为世人所知,一大历史的疑案才最终为世人所了解。

  历史人物袁崇焕简介:

  袁崇焕字元素,号(或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广东省东莞市)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明末著名军事家。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一些史料记载,南明政府早在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前多年,就曾经为袁崇焕平反: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详细记载了南明政府对袁崇焕的三次平反,层次不断提高。

  史料之一

  (崇祯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极恩诏》……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祯死后于南京即位登基。袁公于崇祯三年冤杀,赵光抃在崇祯十六年冤斩。崇祯十五年,蓟州被围,光抃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永平、山海关、通州、天津诸军务。光汴治军严谨,作战骁勇,临危不惧。光汴至蓟州前线,率二骑冲破重围疾驰入城,城上欢呼“新督莅任”,满寇望而惊叹,蓟州之围遂解。光汴率部援南闯北,“不释鞍甲者七阅月,斩虏首千六百有奇”。十六年初夏,在截击满寇归路的螺山战役中,明军将领各保实力,互不协同作战而被敌各个击破。后来皇帝却逮捕光忭,作为替罪羊杀害。

  史料之二

  弘光元年二月,(安宗)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弘光元年即公元1645年。王在晋在崇祯朝为兵部尚书,因张庆臻改敕书事牵连,被崇祯帝处罚过当,革职回家死去。

  史料之三

  昭宗以邝露言,谥袁崇焕“襄愍”。明昭宗即永历皇帝。邝露在永历朝任中书舍人,在1650年清寇广州十二日大屠杀中遇难,“襄愍”解释为:“甲胄有劳曰襄”(见《正义.谥法解》);“佐国逢难曰愍”(见《经世大典.臣谥》,刘熙曰:志义未究,遇难而死,可闵惜者也,故曰愍”)。属于赞扬性的褒谥,用来表扬有军功但蒙冤遇害的大臣。熊廷弼抗敌有功却被阉党杀害,崇祯为他平反后,赠给熊廷弼的谥号,也是“襄愍”。被阉党余孽陷害的袁崇焕平反后,因为他立功和蒙冤的情况与熊公类似,政府就赠予了同样谥号,也是情理之中。

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