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3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着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史记·孔子世家》
【求解驿站】编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活学活用】我们提倡~的勤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妙语点拨】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的故事启示我们:一学习要勤奋;二学习要用心,和知识交朋友;三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复。重复帮助记忆,重复是记忆之母,重复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知识。有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杰出、最有名的学者,成为享誉全球的儒家学派创始人,便得益于此。如果没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恐怕孔子难有此成就。
【近义】悬梁刺骨、孜孜不倦、废寝忘食
【反义】不学无术、一曝十寒
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中期,有个国君叫梁惠王。为了扩大疆域,聚敛财富,他想出了许多办法,还把百姓赶到战场上,为他打仗。
有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内年成不好,我就把河内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内来。河东荒年的时候,我也同样想方设法地救灾。看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做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逃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明显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这种做法对吗?”
梁惠王马上回答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怎么能够希望您的百姓会比邻国的多呢?”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孟子·梁惠王上》
【求解驿站】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活学活用】你不要总是嘲笑他,其实你俩是~,半斤八两。
【妙语点拨】士兵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尽管在数量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孟子之所以暗讽梁惠王的做法与“五十步”士兵的做法一样,是因为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百姓这方面,跟其他诸侯国的统治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该故事启发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近义】半斤八两
【反义】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春秋初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大力进行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初期较强大的诸侯国家。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天子的旗号,大会诸侯,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个霸主,声威大震,中原的诸侯没有不屈从他的。但南方楚国的国力也在不断增强,楚成王不但不服齐桓公,还要与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声威,就率领齐、鲁、宋、陈等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去攻打蔡国。蔡侯只好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国,于是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楚国进发。
楚成王派使臣到齐国军营中来,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意思是说,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相隔这么远,就是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不料,您居然来到我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
管仲立马替齐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周成王时最高的公卿)吩咐我们先君姜太公(即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讨伐,以辅佐周王朝,并且赏赐给我先君领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长期不向周天子进贡楚国的特产,我们要向你们征求;再有,周昭王巡行南方时,被淹死在汉水,我们要向你们问罪。”楚国使臣说:“不进贡特产,确实是我们的失职。至于周昭王淹死的事情,楚国是不能负责的。如果您要问罪,请您自己到汉水边去问吧!”
管仲一时之间,哑口无言。齐桓公见楚国不屈从自己,接着就派大军来到召陵。楚国在强大的联军面前,只得派大夫请求议和。齐桓公得知楚国早已有所准备,如果用武力讨伐楚国,势必会落个两败俱伤,只好同楚国讲和,双方言归于好,各自撤军。
后来,人们将楚国使臣所说的“风马牛不相及”引申为成语。——《左传·僖公四年》
【求解驿站】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活学活用】这两件事本质完全不一样,简直是~。
【妙语点拨】齐国与楚国本相隔万里,风马牛不相及,但齐国出兵攻打楚国,找出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借以隐藏称霸的真正动机。周昭王昏庸无道,当他第二次渡汉水时,当地百姓痛恨他,便为他造了艘大船。船是用胶粘成的。当船行至江中时,胶遇水分解,船也散架了,周昭王以及陪同官员纷纷落水而死。不难看出,大失民心是周昭王丧命的关键因素,管仲却将周昭王之死归到楚国头上,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近义】驴唇不对马嘴
【反义】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3则,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