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幽默故事
今天有幽默感的人越来越少,你知道古代有哪些幽默故事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幽默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幽默故事1
一大群弟子随孔子出行,路上看见一老农在给庄稼浇水,就上前去求水喝,老农听说他们的老师是孔子,就写了一个“真”让他们认,结果全错了,人人都指认此字为“真”。
孔子最后认出了老农写的这个字读“直八”。孔子的眼睛没有被蒙蔽,蒙在他眼睛上的那块黑布被拿掉了。他就成了那个时代少数活着的智者之一:睁开眼睛,他看见了直八,没有看见黑布。,
学生到底不如老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清王朝的那些学者也很白痴,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离经叛道。道不在彼岸,道也不在身边,道在心里,而心在身体里。身体必须动起来,所以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
李贽是一个行动派的知识分子,他活在明朝末年那样一个昏天黑地的时代,只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无道的,冷酷无情的人,但其实他是有道的,别人不大理会得。他要是有一点道发自然的幽默感就好了。他最终也没有能够和群小的世界达成和解,把“愤怒”的毒素从身体里排出来,以便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柔软松弛的状态——“他躺在一棵菩提树下,看起来像是随便放在那儿的一袋树叶。”
我发现,孟子有时候也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幽默感有时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孟子·生之章》记载: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如白之谓白与?告子曰:然。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玩逻辑玩到这个份上,你还能怎样?如果我说:孟子之“阴险”,犹如孟子之幽默与?我相信告子会点头说:然。
历史幽默故事2
民国时期,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几则民国大学入学考试题目,颇为有趣,也颇引人深思。
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题目不难,但其中有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他们对的是“胡适之”。“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但后来据一位考生透露,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平仄不协(都是平声),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
这道怪题的“始作俑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学者)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0余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还依然不少,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题目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时的许多学者文人至今仍让我们怀念不已。之所以如此,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无关系吧。
历史幽默故事3
利用娱乐圈儿出名的方法有很多种。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不惜千金买琴摔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拾道。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也成为利用娱乐圈儿成名的一种“终南捷径”。
看了历史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