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史故事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江苏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江苏历史故事篇1
淮安改称楚州这里作为周恩来诞生地故里的楚州淮城,这里有周家七位先祖长眠于此,是周恩来,出生从小生活的直至十二岁,家族衰落,亲人离开,以至于含泪告别[淮安今楚州]孤身远赴东北铁岭大伯家谋生发奋读书,立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童年记忆中莫过淮城家中儿时成长伙伴一起玩耍快乐,还有继母陈氏和蒋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因周家家境日渐中落,生活靠典当借债勉强维持,时不时有债主上门要债。不得已与母亲万冬儿——周恩来生母,决定回清江浦娘家暂避时日缓解家中拮据窘境,期间万家也就是万冬儿父亲,人称清河县万知县---周恩来外公。对周恩来从小聪颖过人喜好读书尤为喜欢。但万家其他亲家都不愿周家来清河县,都鄙视周家,就因为周家已近破落,被人其娘舅家瞧不起。但是每次外孙,大鸾·周恩来一来清河县外公家就密入书房当中,偷偷阅读起许多古典名著,就在看的入迷时候,家人正焦急四处寻找,后被娘舅家表兄弟们发现大鸾躲在书房偷看藏书,并禀告到周恩来外婆那里。于是从此外婆便禁止周恩来再来踏入书房一足。
淮安
尽管如此周恩来还是熟记不少古典精注。直到十二岁时生母万冬儿因肺痨去世,而清江浦万家,周的外婆万夫人就污蔑周家说自己女儿万冬儿在周家命苦,生了个命硬的大鸾·给周家累死了。于是干脆就提出让周家十分为难,并故意刁难周家,让周家为女儿万冬儿买一口最贵楠木棺材,裹七到麻丝,油七遍生漆方可罢休。懂事的周恩来历历在目,点当完家中最后一点值钱的向外又借些把母亲入殓安葬。挥泪告别生他养他的故乡,登上远赴东北大伯之处勤俭求学之路。
如今的楚州(原老淮安)是江苏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最穷的一个县区。作为国家最早实施东部开发的省份江苏省,老淮安·现楚州已经成了江苏的“弃儿”。岂止一个‘穷’字三言两语能诉完的!三淮一体实施后,这里从此就一蹶不振,传奇般的经济建设捷报再也没有了踪影。一个好端端的凤凰城市从此涅槃了。时常听到有一部分“淮阴”人嗤笑这里虽然是周恩来故里。却没因为出了开国·周恩来而获得国家任何的怜悯,和地级市“淮阴市”重视的任何施舍。城市化对于生活在这里人民没有任何改善作用,就不断的感觉被边缘化了。因为这里经济地位位于江苏省倒数末位,这与这里曾经是与杭州、苏州、扬州齐名的都市。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建城史,一千七百多年苏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淮安府,和六百多年漕运总督署漕运中心一直是州、郡府所在地等等,眼前的现状是极其惨痛一种悲哀的表现。
过去经千年的发展繁荣,是因为这里是苏北移民城市,外来人口迁徙集聚的消费城市,城内机构庞杂占据天时、地利、人和、 政治文化中心先决条件——京杭运河这一通京要道和无数劳动人民来实现的。
江苏历史故事篇2
江南自古多名妓,钱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经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红颜,南齐苏小小就是其中的一个。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在钱塘作买卖。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已成为当地的富商。
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中旧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伤感的情绪,于是变卖了在城中的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事情传开后,钱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来西冷桥畔造访.然而苏小小却爱上一个名门公子阮郁,俩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萍水姻缘毕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后,阮郁的父亲在建康听到儿子在钱塘与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严加看管在家中,不许他外出半步。
阮郁走后,苏小小在家闭门不出,整日仰头企盼,等待情郎的归来。一个月过去了,不见情郎的踪影;一年过去了,连一点音信也没有。苏小小由渴望、失望到绝望,终于病倒在床上。此时却遇一书生--鲍仁,上京赴考,无奈盘缠短缺,无法成行.苏小小变卖首饰,倾囊相助.就在次年春上,苏小小受了些风寒,因调治不及,加之心境忧郁,年仅二十四岁的她竟就这样香消玉殒,魂飘九霄了。
这时鲍仁已在京城金榜题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钱塘,专门赶到西冷桥畔答谢苏小小,谁料却正赶上她的葬礼。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后来,诸多到钱塘的文人骚客都自愿到苏小小墓前凭吊,于是当地人在她的墓前修建了一个“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题着一副楹联: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冷。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为苏小小赋诗:“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江苏历史故事篇3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54岁时,调山东潍县任知县。他为了赈救灾民,一面飞递奏章,请求赈粮,一面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对于富豪、粮商囤积居奇的,决定“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也就是令其平价售米。他想出一个办法,以修城为由,发动豪绅巨贾捐资。他个人首先捐出半年的俸禄。修城,既防洪水,又可防匪,招徕远近灾民,以工代赈。
还每天散粥,给老幼残疾饥民,渡过难关。郑板桥罢官离职时,只有3条毛驴,一条是他的仆人乘坐为前导,一条驮着他的书箱和阮琴,后面的一条是他自己乘坐的,真可谓两袖清风,赢得了“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美誉。
看过江苏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