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珲春历史传说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珲春是一座"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东北亚明珠城市。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珲春历史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珲春历史传说故事篇1

  雄伟的水流峰屹立在敬信平原的东南端。夏日树木苍翠,野花盛开,雄伟之中不减妩媚娆妍。当天气晴和,万里无云,沿着崎陡的山路攀上山顶峰而望,圈河奇景立即映入眼帘。星罗棋布的九个泡子,由一条天然的水道连结,象一串晶莹的明珠,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有人说圈河似蚯蚓状,看来不够确切,说它是巧夺天工的“九曲连环”倒是恰如其分。自然的美,最易打动人们的想象,当地流传着许多有关圈河的神话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在遥远的年代,这里有条泥鳅急想成龙。巡视这地区的东海龙王告诉它,能在大地拱出一百个圈,把泡子水引进大江,就能成龙。泥鳅一心想成龙,就听了东海龙王的话,拼命地不断拱动,不知费了多少岁月,终于拱通了,泡子水流入大江。

  但是,当泥鳅回首查看只拱动九十九圈,就差一圈不能成龙时,泥鳅气极了,腾空跳起连续跌落九回死了。泥鳅拱开了这条渠道,湖水流入图们江,湖水水位往下降,形成了九个泡子。九个泡子沿岸出现了肥沃的良田,给附近百姓带来了幸福。

  珲春历史传说故事篇2

  “土字牌”是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界标之一,也是中俄边境线上第一座界碑,从土字牌顺图们江而下到日本海15公里。它是1886年清政府派吴大澄与俄谈判而立。在我侧正中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竖刻“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字,在俄侧刻有俄文“T”字样。“土字牌”上字不多,但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历史却深深的刻印其中。

  (详述)土字牌位于珲春市区东南敬信乡防川村的中苏边界上。它是在1886年中俄重勘珲春东部边界会谈时重立的。1888年4月22日(公历5月25日)吴大澄与巴拉诺夫等在第一次会谈时,吴大澄提出,按条约(批中俄北京条约)记文,由海口量准中国里20里处立土字牌。巴拉诺夫执意按旧图原立界牌之地(原立界牌之地离海口44华里,在沙草峰一带,牌已遗失)不变。并且辨称,海水灌入之地,谓之海河,除去海河20里才算图们江口。吴大澄当即指出,海口即江口,二者无区别。海潮时海水灌入地不止20里,退潮时也不止20里,江口就是海滩近处。吴大澄据约力争,再三辨驳,达成了协议。推翻了巴使坚持在距江口44华里处立土字牌的无理欲望,从而争回了一些失地,将“土字牌”立在现在地点(据查,在清同治、光绪初年时,此地曾住有3、4户人家,其中有摆船的曲光华一家)。

  土字牌东是苏联的包德歌尔那亚城,西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豆满江市,西北部的山岗是吴岗。南约0.5公里许的山岗,海拔42.2米类似驼腰状的地方,即历史上建有村落的卧峰,亦名船头哨。现为苏领地,苏名西卡西墨。1886年吴大澄与俄使巴拉诺夫在勘定立土字牌地点后,曾策马到过此地辽望。《中俄重勘两国交界道路记》记:“……牌下入土深俄尺约中国2尺3寸。四周地基用坚石筑成,外掘深沟,填以碎石,均灌灰浆,以期经久”。牌体完整,字迹清晰。土字牌苏侧刻有俄文“T”字。于1960年间,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完整的疆域标志不受江水冲毁,筑有高6—8米不等,长1860米江岸护堤。

  珲春历史传说故事篇3

  10月2日,旅居中国的朝鲜革命党人朴东明、金永植等数百人袭击了吉林珲春的日本人,并焚毁了日本驻珲春领事馆,杀死日本人数名。日本即以此为借口,无视中国主权,于5日擅自派兵1万多人由朝鲜向延边及珲春地区进犯,并无理要求中国方面出兵配合镇压延边人民。东北最高统治者张作霖派出3000多名士兵协助日军从北面向延边地区进军,并应日本的要求派其顾问町野武马会同鲍贵卿,制定了与日本“会剿”延边反日人民的8条措施。

  占领了环春城及附近各县后,日军采取报复手段,对旅居中国的朝鲜人及当地中国居民肆意屠杀,焚毁村庄。8日,日本外务省才发表出兵中国声明书;9日,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照会,要求允许其出兵延吉,以会同中国剿匪和取消朝鲜独立党活动。中国政府表示:中国已派地方官出兵保护日侨,日本毋需出兵。但日军数千人已经进据延吉、和龙、汪涛、东宁、宁安等县。北京政府为此而向日本提出抗议。

  

看过珲春历史传说故事

1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