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黄龙溪历史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黄龙溪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旅游型城镇,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黄龙溪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黄龙溪历史故事篇1

  《华阳国志》载录了发生在东汉末年今黄龙溪的大自然奇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赤水河,就是与今府河交会的鹿溪河的别名(历史上又名兰溪)。由于鹿溪河的上游源自龙泉山,流下来的多为山溪水,故“江水浊”,呈赤红色;而来自府河的江水,源于岷江,故“江水清”。当两条江水在今黄龙溪镇会合时,清、浊二水,泾渭分明,尤其在洪水季节特别明显。

  晋朝蜀人常璩最早把这一自然现象载入到他编的史书《华阳国志》之中。当地的“土人”(百姓),则更形象地把它称之为“黄龙渡清江”(光绪《补篆仁寿现志》卷2)。天长日久,在惯性的作用下,后代人们自然便把“黄龙” 现身的这条赤水河,称之为黄龙溪。正如民国《华阳县志》所说:“黄龙所见之地,昔属武阳,今属治境,故溪以是名矣。”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之际,有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预示天降祥瑞,真龙下凡。黄龙溪由此得名,所谓“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

  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题。黄龙溪烧火龙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 “岁岁春节烧火龙,烟花启蒙乐融融。一行火焰高百丈,龙腾人欢气势雄。”就是对舞龙灯习俗的生动描写。

  2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古墓群留下了前辈的足迹;蜀汉政权在此萌芽催生;诸葛亮南征在此屯兵牧马;唐宋时期日渐繁荣,黄金水道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集散地;明清时代的木板民舍、青石小径流传着历史的故事;老街南、北、中错落的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形成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奇特景观;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全木结构古戏台保存完好;六株千年古榕树掩映着古镇的魅影;古老的唐家大院演绎着客家文化的风云;三县衙门诉说着民国时期的历史;陈家水碾令游人发散思古之幽情;古朴的民风民俗增添了小镇无穷的魅力;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从而孕育了丰富的码头文化;独具特色的川西田园古镇风貌成为西南第一天然影视基地,古镇名扬中外,游者慕名而至;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寄情山水……

  黄龙溪历史故事篇2

  水,乃生命之源。成都因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之国。

  黄龙溪用水,全部来自都江堰。因为分水,让黄龙溪留下了“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的美谈。

  史料记载,在清代以前,华阳、仁寿、彭山地势犬牙交错,黄龙溪“一足踏三县,一鸡鸣三县”。清乾隆二十五年,彭山县令张凤翥会同华阳县令姚仁寿、仁寿县令陈奉兹商讨修古佛堰,引水分灌三县良田。

  如何分水?岁修引水渠的钱谁该出多少?为了这些利益,三县之间、村村之间、户户之间,吵嘴打架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怎么办?通过三县知县会商,决定三县共同建立一个松散型机构来管理堰水,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总爷衙门”。

  清光绪七年《仁寿县志》曾记载“三县各设堰长一人,专驻堰头,防秋水之泛涨,随时修筑保护。而经费亦俾专掌之,堰长责之沟长,沟长责之水户,按亩完纳,核实报销……”

  有了三县一衙门的管理制度,从此,农户用水纠纷和矛盾锐减。到黄龙溪,听古人治水的故事,启迪当代人的智慧。

  黄龙溪历史故事篇3

  潮音寺原本是“乐善堂”,系古镇船帮救济之地。后改为潮音寺,供奉观世音。为什么改名为潮音寺?古有“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之说。试想:当时肯定有许多人听到潮声。听到潮声后,同样是救苦救难的“乐善堂”,借南海观世音之名,成潮音寺之实。

  镇江寺是王爷坎上一座千年故刹,清初被称为“镇江王爷庙”。王爷坎的修建,抵御住了洪水对古镇的侵害。

  古龙寺坐落于黄龙溪镇正街南端,由古戏台入。古戏台保存完好如初,没有经过专门的休整,还保持着原生态的一些东西。寺内有两株巨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古木深深,历史悠悠。两棵古榕树树上树下分别有一座小庙,形成了“树上有庙、庙中有树苗”的独特自然景观。古龙寺是佛教寺庙,属大乘教的禅宗和净土宗。其“慈悲为怀行善事”的教义,已成为佛教文化中影响广泛的思想和精神,为老百姓所普遍信奉。大殿供奉有黄龙祖师,据传说是黄龙祖师度众生后,看到黄龙溪古镇独特而兴盛,亲手栽种古榕树于其中,随后飘然而去。后来又有“黄角大仙”,是树的名字当可确定。墙根处还有一块石碑,上面依稀可见“黄角大仙之灵位”字样。神仙、寺庙、古榕树,三者的有机结合,让古龙寺在神话中走出,回到民间。

  

看过黄龙溪历史故事

1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