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莫高窟历史故事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莫高窟历史故事。欢迎欣赏阅读。

  莫高窟历史故事篇1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画展现了五百“强盗”成佛的景象,从前,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莫高窟历史故事篇2

  清光绪二十六年5月26日(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用河水冲刷被流沙掩埋的一个三层洞窟,“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王圆箓墓志上所录)

  藏经洞像是一个未及完工便被封闭的洞窟。后来学者判断,可能是11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时,莫高窟僧人逃难前有意密藏的。此后僧人再也未归。900年以后,这个洞窟偶然被王圆箓发现,很快轰动了世界。

  洞窟里面密藏的大量经卷、绘画、文书,都是唐代和北宋前期的文物。王道士虽不知道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但他还是隐约感觉到了这些东西应该是有用的。作为一名虔诚的泛宗教徒,对佛经自然十分敬重。他同时意识到这些文书并不是属于他个人,因此,他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应该妥善保存在原地,不让它们流失在外;王圆箓做出的第二个行动是向官府反映。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各级官府,但官府以无价值或经费不足推诿;绝望之余,他甚至直接上书西太后,但同样石沉大海。当时官府正忙着筹措几亿两白银的庚子赔款,哪有功夫理会偏僻之地的一个道士和一堆文书?

  藏经洞被发现的7年后,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斯坦因来到敦煌莫高窟,在遭到王道士质疑后,他编造了自己是唐朝玄奘的信徒,历经艰险来中国取经的谎言。王道士被感动了,任斯坦因挑选了24箱文书、绘画和5大箱其他的文物;1914年斯坦因再次用卑鄙的手段骗取了大量莫高窟文物,带回了大英博物馆。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于1908年3月进莫高窟藏经洞,凭借他深厚的中文,选出最有价值的约二千余卷敦煌写本的菁华。

  俄国人奥勃鲁切夫、鄂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丹麦人索雷森、美国人华尔纳等接踵而至,敦煌文物被数次淘洗。

  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知道了莫高窟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的窃为己有。一时间敦煌文物被盗成风,这是莫高窟文物被发现后最大的劫难。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经卷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

  经过一个世纪的流散,敦煌遗书的确切数字已无从知晓。据统计,中国现存敦煌文物2万件,世界各地的敦煌遗书约有5万余卷,分散收藏在10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日本、印度、法国、英国和俄罗斯成为了敦煌文献重要的收藏点。

  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称:王圆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的《道士塔》曾被选作高中语文课文,不知新课改教材是否还有。)余秋雨甚至鄙视的认为,即使将愤怒的洪水向这个卑微、渺小、愚昧的王圆箓倾泄,也只能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面对清政府为斯坦因第一次到敦煌“考察”而颁发的有着“教育大臣”头衔的护照,以及第二次“考察”而颁发的有着“钦赐二等宝星” 头衔的护照、那个卑微的、渺小的王圆箓该如何对待?偌大的一个国家的文物丢失,只降罪于一个小小的道士?

  直到今天,对于当年藏经洞的发现、劫掠、流散的历史仍然是敦煌学上的一桩公案,对于其中的是非曲直,众说纷纭。有人指责王圆箓是文物流失的罪魁祸首;有人怒斥清政府的腐败和各级官僚的昏庸无知;有人谴责外国列强在敦煌的巧取豪夺;也有人认为国运衰颓之际,敦煌文物的流散犹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莫高窟对面、大泉河边,那由矮栏围圈起来的“道士塔”, 王圆箓长眠于此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名道士,却毕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开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将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夺者。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莫高窟历史故事篇3

  莫高窟文物经历了二十余年之久的海外劫掠风潮,到五卅运动后才渐渐平息。由于当时国民反帝爱国热情的高涨,1928年古物保管协会成立,国人古物主权意识开始萌芽,外国探险家的活动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41年至1943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对洞窟进行了断代、编号和壁画描摹;1943年,国民政府将莫高窟收归国有;1944年在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由常书鸿任所长,对敦煌诸石窟进行系统性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一批又一批美术研究专家、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来到敦煌,在食不果腹艰难困苦条件下,进行着探索、保护、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依然由常书鸿主持,到1966年以前,已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在莫高窟壁画、彩塑,环境治理与改造得到广泛应用。

 

 看了莫高窟历史故事

14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