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精选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言而有信是美德,做人应该讲信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篇1

  赵匡胤的上台,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因此,他上台后对地方官施恩,并能将承诺一一兑现,这对稳定人心很有好处。

  新天子第一次巡视京城,自然是件很隆重的事情。于是,仪仗队、卫士、文武官员等等全都派上了用场。赵匡胤十分满意地坐上御车,缓缓前行。

  当御车徐徐驶过御街,驶上大溪桥时,突然“嗖”的一声,一枝利箭紧擦御车飞过,直射悬挂在车后的黄旗。护驾的卫士大惊失色,赵匡胤也吓了一大跳。好在他久经沙场,见惯了刀光剑影,总算没有失态。不过,他已无心再继续巡视,匆匆返回了皇宫。

  这场有惊无险的遭遇使赵匡胤心神不定。

  显然,这次谋杀绝不是毫无背景的。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当上殿前都点检后,殿中侍御史郑起就对宰相范质“极言其事”,坚决反对他掌握禁兵兵权,韩通的儿子 也多次劝韩通设法采取措施予以防范。眼下韩通一家被杀,但像郑起这样忠于周室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只是没有来得及或不敢公开进行反抗罢了。特别是,还有一大 批资历和声望高于他的武将并没有对他俯首称臣,即使那些无可奈何地成为新天子臣民的官员,也难保不会对新政权采取消极不合作态度。

  事实证明,赵匡胤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

  翰林学士李防就是一个例子。李防,字明远,深州饶阳人,后汉进士,是周世宗柴荣亲自发现的人才。

  显德二年(955),周世宗命李谷率军征战淮南,李叻当时是记室,也就是代为起草奏章的秘书。周世宗在阅处李谷军中呈送的奏章时,发现每篇都写得有章有 法,光彩照人,由此思贤若渴。后来在相国寺翻看《文英院集》,才知道李防的诗写得也不错,一时称赏不已,立即晋升他为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显德四年,柴 荣亲征淮南,又把李防带在身边。未及班师,就将他提升为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

  “士为知己者死”,柴荣对李防有知遇之恩。李防对柴荣、对后周感情深厚,对赵宋新政权怀有敌意是很自然的。

  比起宰相王溥的“阴效款曲”,李防在人格上确实高出一个层次。

  如果说手无缚鸡之力的李防之类尚不足为虑,那么,对那些手握重兵、坐镇一方的节度使还能掉以轻心吗?

  这时,各地节度使大都持观望态度。这种观望,显然不同于李昉之类的不合作。观望者,按兵不动、伺窥动向也。当时节度使中,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和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表示归服外,其余的都没有表态。

  没有表态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赵匡胤即位后,曾派使者携带诏书前往各地宣谕时,这些藩主们都要打探谁任宰相,谁当枢密院使,谁掌握军队,显然是一种掂量,一种从自己实力出发决定采取何种态度的掂量。

  另外,也有像他那样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在磨刀霍霍,还有早已承诺给部将的重赏没有兑现。

  这一切都在动摇着对他这位新君主的支持,而一个不能取得广泛支持的皇帝,又怎么能长久地坐稳这把令人垂涎欲滴的交椅呢?

  善于处理棘手的复杂事务是每一位政治家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巩固权力这一点来说,赵匡胤在处理这种复杂局面时,应该说还是令人信服的。

  陈桥兵变,谋士们功不可没,因而赵普、刘熙古、吕余庆、沈伦5人首批被提升官职,刘熙古由节度判官提升为左谏议大夫;吕余庆由观察判官提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沈伦由摄观察判官提升为户部郎中:赵普则由掌书记提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进入了权力很大的枢密院。

  禁军在兵变中起了关键作用,宋太祖即位后即“优赏”禁军将士,以满足其获取财富的欲望,报答他们的拥戴之力。对于立下汗马功劳的各位武将,一律给予超级 提拔。石守信由殿前都指挥使升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高怀德由马步军都指挥使提升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由步军部指挥使提升为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由殿 前都虞侯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由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升为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微由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升为步军都指挥使。不仅给予晋升,还特意规定这些们 “官爵阶勋并从超等”。

  当时还有两支禁军在外地,一支是由韩令坤统率的巡防北边的军队,一支是由幕容延钊率领的、比赵匡胤提前一天出发的北征前军,已到达真定驻扎。

  赵匡胤“受禅”后,立即派人向他们通报了情况,取得他们的合作和认可后,便也以高官厚禄相赠。这样,韩令坤当上了侍卫司最高统帅——马步军都指挥使,慕容延钊则成为殿前司统帅——殿前都点检。

  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篇2

  梁颢是宋朝人,他的父母早逝,由叔父收养。梁颢后来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

  梁颢自幼喜好读书,可是他叔父的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倍加爱护,而且向来是说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很守信用。

  一个冬天的晚上,梁颢又在抄书,不但灯光微弱,屋子里还冷得出奇。这样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眼睛也累得发酸。于是他不得不停下笔,活动活动手脚,放松一下眼睛,然后再抄。可是,当他再一次提起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已有些僵硬了,他没有在意,又在砚台里蘸了一下,继续写字,但是只留下了淡淡的墨迹。梁颢仔细观察才发现,毛笔上的墨已经有些冻结了,砚台里的墨汁也已经结了冰。他赶紧把砚台举到灯火上面,看着砚台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为冰花,随即又消失,然后赶快提起笔蘸着墨继续抄书。

  他的叔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梁颢屋里的灯还亮着,于是就披衣起床,推门走到梁颢旁边,心疼地说:“颢儿,今天白天你从早到晚抄了一整天,现在又抄到了大半夜,天又这么冷,这样会搞坏身体的。快收拾一下睡觉去吧,明天再抄也不迟。”

  梁颢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我就没什么可读的了。”

  叔父笑笑说:“傻孩子,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一天也没什么要紧的。”

  小小的梁颢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讲信用,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困难就失信呢。我答应明天还,明天就一定要还。”

  说完,就又低下头继续抄书。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说两天是指几天的意思呢,没想到你这么快就读完了。”

  梁颢说:“我还没有仔细读,只是连夜把它抄写了一遍。”

  那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说:“你真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

  梁颢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

  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篇3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看过关于言而有信的历史故事

1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