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历史故事
有没有一些冷门有趣但又深刻的历史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有趣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有趣历史小故事篇一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作弊奇闻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问他,则答道:“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枪手。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枪手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有趣历史小故事篇二
光绪年间,四川洪雅县的赖县令正在后堂陪着姨太太闲聊,忽听衙门口有人击鼓鸣冤,他一把推开姨太太,懒洋洋地起身穿衣戴帽,前去升堂。
赖县令践约衙役将喊冤人带上堂来,赖县令仔细一看,却是个年轻女子,她全身穿着雪白的孝服,生得五官端正,脸上满是泪痕。赖县令威严地问:“告状的就是你吗?你状告何人?”女子回答道:“民女告的是生身父亲!”
“哦?”赖县令愣了一下,然后把惊堂木一拍,“混账!自从盘古开地天,哪有女儿告父亲的!你叫什么名字,因何告你父亲?”女子哭着说:“民女杨奉贞,嫁夫汪大江,我夫是木匠。我俩成亲后感情甚好,谁料我父亲嫌贫爱富,逼迫民女离婚再嫁,我不从,他竟将砒霜放在酒里,毒死了我的丈夫!”
杨奉贞诉罢,号啕大哭,赖县令一下子愣住了,等回过神来,他也有些愤愤不平:哪有这样的岳父,竟狠心毒死自己的亲女婿,手段也太残忍了!不怪这女儿要来告状,亲夫被毒死,冤仇不共戴天哪!他正要从签筒里抽签喊“传被告”,可突然想到:不对!这女儿告生身之父的状,我怎能准?要是准了,岂不是违背了五伦,大逆不道,我这个县令还能当吗?于是伸向签筒的手又缩了回来,并且又一次拍响了惊堂木:“杨奉贞!你可知道,天下之人无不是父母所生,你状告父亲,是违背五伦,大逆不道的,本县岂能准你的状!”
大堂两边那些衙役,手持刑具齐声喝起堂威,吓唬杨奉贞。杨奉贞为夫申冤心切,毫不畏惧,哭着喊道:“人命关天,你县大老爷就不管了?”
赖县令顽固地说:“女儿告父,是以下犯上,本县就是不准你的状!”
杨奉贞收住眼泪,斩钉截铁地说:“县里不准,我告到府里,府里不准,我告到省里,省里再不准,我就上京告御状,我就不信人命大案没有人管!”
赖县令恼怒地说:“女儿告父亲,你就是告到皇上那里,也不会准你的状!”
杨奉贞两眼圆睁,盯住赖县令:“我要是告得准怎么办?”
赖县令把公案一拍,大声喝道:“要是有人准了你的状,本县就从你的裤裆下边钻它二十四个来回!”说罢袖子一甩,退进后堂去了。
杨奉贞离开洪雅县,来到嘉定府上告,果然如赖县令所料,知府拒不受理。杨奉贞又告到四川省按察司,臬台大人也驳回了状子。杨奉贞气红了眼,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真的上北京告御状去了。
说起告御状,却又谈何容易!从四川到北京,千里迢迢,一个年轻女子,又孤身一人,一路上要冒多少风险,但是杨奉贞夫妻情深,仇恨毒如蛇蝎的生身之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定要为死去的丈夫报仇申冤!她不怕天遥地远,历尽千辛万苦,硬是从洪雅县一路走到了北京城。
要想告御状,得冒更大的风险。皇帝的銮驾出来,几千人前呼后拥,一个个都带刀如临大敌,一旦发现有人挡驾,格杀勿论!但杨奉贞既已置生死于度外,什么也不怕了。
这天下午,她看见一顶八人大轿,前边鸣锣开道,后边上百人相拥而来,便头顶状纸,跪地喊冤。轿中人吩咐收下状纸,将杨奉贞暂时关押,听候处理。
事有凑巧,这轿中人不是皇上,却是恭亲王奕?。奕?接了状纸后,进宫启奏了慈禧太后。慈禧听说是民女喊冤,很不耐烦,但奕?一番话却打动了她:“区区民女喊冤,本不应惊动太后,但四川远离京城,老佛爷正可借以宣扬圣德,使边远府县,都知仰太后恩德!”慈禧一听,觉得如此看来倒也不失为一桩美事,就吩咐道:“你明日将那民女带来见我!”
杨奉贞被带进皇宫,跪倒在地哭诉了冤情。女人总是容易同情女人,何况慈禧别有用心。她赐杨奉贞在一个玉石小凳上坐下来,慢慢诉说,听完后她问:“你告的是生身之父,伸的是丈夫之冤,我且问你,人伦之中,是父亲还是夫亲?”
杨奉贞回答得很巧妙,她说:“在民女看来,穿衣见父,脱衣见夫,亲父狠毒,害死亲夫,民女恳求太后依法处理!”慈禧一听,这民女说得倒也合情合理,便笑道:“我把你座下的这个玉石小凳赏赐给你,你把它带回四川,自有人为你申冤!”
杨奉贞带着御赐板凳出宫,回到旅店还没坐稳,就被在京城做官的四川人围了起来。因为他们的官场消息很灵,听说太后亲自接见了杨奉贞,并御赐玉石板凳,一个个都争着上前奉承讨好,各官员府第还争相打着轿子,来抬杨奉贞和玉石板凳回四川,以博得慈禧太后的欢心。
轿子到了成都,总督大人亲率文武官员迎接参拜,臬台大人亲身来向杨奉贞道歉,嘉定知府也早早地派师爷前来谢罪,并跟着轿子前往洪雅县,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四川省。
杨奉贞坐着轿子回到洪雅县城时,赖县令早已把毒死她丈夫的凶手——她的生身父亲抓进了监牢。但是,赖县令却被一件心事搅得坐立不得安宁。
什么事呢?就是他当初在公堂上,对杨奉贞许下的承诺——“钻裤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女子真的告准了,而且准的是御状,若是这女子真要我去钻她的裤裆,还要钻二十四个来回,这光羞也把人羞死了!
到了晚上,赖县令弄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府里来的师爷,喝到半醉,师爷问道:“赖大人愁容满面,还有什么心事,那杀人凶手不是已经抓起来了吗?”赖县令听了,长叹了一口气,就把心事对师爷说了,谁知师爷听后,反而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我说赖大人,你既然开了口,而且又是在公堂之上,想赖账那是不行的,你就准备钻吧!”
师爷的话,直让赖县令把脸都憋成了猪肝色,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是正儿八经的七品知县,朝廷命官,怎能钻一个妇人的裤裆?这……这成何体统!”
师爷却自顾自地呷了一口酒,依旧笑嘻嘻地说:“赖大人,你着急的不过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七品知县,一个县的父母官,去钻民女的裤裆有点难为情,其实呢,杨奉贞这次被召入宫,老佛爷亲自接见,又御赐玉石板凳,圣恩非同小可!她回到成都,总督大人亲率藩臬道府各位大人迎接礼拜,也真乃身价百倍!你赖大人就在她的裤裆下,钻二十四个来回有何不可?”
“这……”赖县令毕竟老实,被师爷捉弄来捉弄去,竟急得汗水直流。师爷见赖县令也被捉弄得差不多了,就夹了——筷子菜放在嘴里,慢悠悠地说:“要是赖大人真不愿意去钻裤裆,我倒有个办法!”赖县令一听,好比死里逃生一般,连忙问道:“什么办法?”师爷却不肯说,只是催促:“来来!快喝酒,快喝酒!”赖县令忍不住恳求再三,师爷才开口道:“我说了出来,赖大人拿什么来酬谢呢?”赖县令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老兄救得小弟不丢人出丑,愿奉白银一千两表示谢意!”
师爷这才将嘴巴伸到赖县令的耳朵上,嘀咕了几句,赖县令顿时眉开眼笑起来,口中连称:“先生不愧是诸葛孔明再世,此计甚妙,太妙了!”
过了几天,赖县令写了个呈文,请求为杨奉贞建一座贞节牌坊,以表彰其不畏艰难、为夫申冤的壮举,上峰哪敢怠慢,当即批准了这个呈文。
赖县令命人找来工匠,就在大街之上,建起了一座杨氏牌坊。其实这座牌坊的真正用途,却是赖县令为自己安排的,自己每从牌坊下走一次,就相当于钻了一次杨氏的裤裆,这样既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又不失官场的体面,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趣历史小故事篇三
明嘉靖年间,金州城里有个叫王大年的小偷,由于入行不久,技艺不娴熟,又兼独自作案,缺少照应,因此,十次作案有九次被抓,每次被抓,都是先被主家暴打一顿,再送到官府。这天,他偷窃时再度失利,半年之后,他被放了出来,出了监狱的大门,在一个偏僻的山坳前,张大年看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
失传的贼药不远处,一位银发老者手拿一根粗大的木棍,正在暴打跪在地上的两个光着膀子的年轻人。老者手里的木棍“噼里啪啦”雨点般地落在两个人的身上。可奇怪的是两个年轻人虽然嘴里大呼小叫,但身上并无明显的伤痕。大约打了有半个时辰,老者打累了,这才随手丢掉木棍,挥手叫起地上的两个年轻人,扬长而去。
王大年大感诧异,刚才那顿暴打要是换了自己,就是不被打残废了也得脱层皮,可那两个年轻人挨完打,竟然像没事人一样,这里面难道有什么蹊跷?他不由自主地想,要是自己弄清楚并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以后再行窃时,不就不怕打了吗?想到这里,他没有犹豫,立即悄悄跟了上去。
酒后吐真言
他不远不近地跟着那3个人,直到他们走进一所宅院。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之后,只要有时间,他就在那所宅院附近转悠。这天,他看到两个年轻人中的一个独自走了出来,工夫不大,那个年轻人提着酒肉从原路回来了。这时,一个黑脸大汉突然夺了年轻人左手中的肉,扭头就跑。年轻人一愣,脱口而出:“抓住他!”见黑大汉跑到王大年身边,王大年伸出一条腿,将黑大汉绊了个狗啃屎,然后拾起地上的肉。此时年轻人也赶到了,王大年将肉交到年轻人手中,年轻人十分感谢。趁他们说话之机,黑大汉爬起来跑远了。见状,王大年心中暗笑,他让堂哥配合演了这出双簧,接近了那个年轻人,就这样,他顺利地知道了年轻人的名字叫张诚。
这天,王大年观察到那个银发老者和另一个年轻人骑着毛驴外出了,等两人走后,王大年迅速进了那所宅院。张诚见到他,不禁一愣,王大年赶紧解释说,认识这么久了,一直想和他喝点酒好好聊聊,今天恰好有空。听王大年这么说,张诚满面堆笑地说:“要请也该我请你啊。你帮过我的忙,还没谢你呢!”张诚锁好门,和王大年来到附近一家小酒馆,找了个僻静的座位,点了酒菜,就开怀畅饮起来。王大年因为心中有鬼,所以一个劲地向张诚劝酒,工夫不大,张诚就醉了。
贼药
见时机到了,王大年说出了埋藏在心中许久的困惑,问张诚:“你们为什么那么抗打呢?”酒后吐真言,张诚得意地告诉王大年说:“大哥你说这事呀,不瞒你说,这多亏我师傅的灵丹妙药!”张诚告诉他,师傅叫刘春元,那个年轻人是师傅的儿子,叫刘永涛,今天他们父子俩到乡下扫墓去了。这种药是师傅从附近的山上发现的,师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贼药”,这种药材捣碎后用酒内服,有抗打的奇效,可以挨得各种毒打,最多伤到皮肉,不会伤及内脏及筋骨。
世上居然有这种药!事已至此,王大年也就不隐瞒了,他说自己是个小偷,屡屡被抓挨打,想让张诚给他偷出一些“贼药”来。听王大年这么说,张诚“噗嗤”一声笑了,“这么说来,我们是同行了!你费那个劲干什么,干脆你加入我们算了,这样也好有个照应!”
听说张诚他们一伙也是贼,王大年不禁也乐了。
拜师
刚开始,刘春元并不收王大年这个徒弟,还迁怒于张诚泄露了秘密。王大年见刘春元拒绝了自己,并未泄气,在院中跪了三天三夜。最后一夜下起了瓢泼大雨,王大年被淋成了落汤鸡,又累又饿又冷,一头栽倒在地。等他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在温暖的房间里,刘春元师徒三人正对着他笑。王大年明白,这是刘春元收下自己了,看来自己的苦肉计成功了。
还别说,以后再行窃,刘春元负责望风,他们师兄弟三人吃过“贼药”,轮流进入目的地行窃,“战果”颇丰。王大年算是开了眼界,他这才明白,偷窃也需要技巧,而刘春元经过多年的“实战”,总结出一套十分有效的经验,既有“实战经验”,又有“贼药”保驾护航,他们次次都没走过空,日子越过越滋润。
王大年感到不解的是,每次顺利偷窃之后,刘春元把赃物放置妥当之后,就带着他们找个僻静的地方,让他们光着膀子跪倒在地,然后用木棍将他们好一顿暴打。他为此偷偷问过张诚,张诚压低了声音含笑告诉他:“这是师傅的独特嗜好,他早年曾是位教书先生,有这种瘾,哈哈……”听张诚这么说,王大年心说,没想到师傅还有这种古怪的嗜好呢!
觊觎
虽然王大年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可他还是不满足,因为入伙晚,每次他都分得小头。他心中有个迫切的愿望,那就是尽快搞清楚“贼药”到底是什么,然后自己拉起人马干!他发现师傅常常独自上山,每次出去,都采回来一口袋药材,这种药材到底是什么?附近的山上植物太多,不下数百种,要是一一实验,并不现实,于是他决定跟踪刘春元,搞清楚师傅采的到底是什么。
这天,他看到刘春元又上山采药了,就偷偷跟在后面。半天之后,见师傅爬上了二龙山的悬崖峭壁,他悄悄地戴好面具,在一块岩石后埋伏起来,等刘春元沿着原路返回时,王大年猛地站了起来,大喝一声。受此惊吓,刘春元站立不稳,一脚蹬空,摔了下去……
见刘春元摔了下去。王大年迅速爬下山来,打开师傅的口袋,终于看清楚了师傅采的药材。这是一种藤状植物,开着白色的小花,还散发着一种淡淡的香味。这种植物平时极难发现,因为它生长在悬崖边的岩石缝里。看清楚之后,王大年将口袋丢进了山下的大河里,然后偷偷潜回住处。
傍晚时分,见刘春元还没回来,刘永涛和张诚着急起来,王大年假装和他们一起寻找,最终在二龙山的山下找到了刘春元的尸体。师傅一死,没了主心骨,再加上“贼药”并没有传下来,树倒猢狲散,三人散了伙,各奔东西。
大展宏图
回到家中,王大年决定联合儿子和几个侄子一起发财。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王大年长出了一口气,先将刘春元传授给他的“技巧”传授给子侄们,让他们把各种偷窃技法训练娴熟。
这天,他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了,就打算去偷窃几天前看中的一大户人家。晚上行动前,他将偷偷研制的“贼药”让几个子侄用酒送服。还别说,头一次行动就顺风顺水,这一晚,他们收获极大。看着摆在面前的金银珠宝,王大年不禁得意地笑了。
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王大年决定再次出击,没想到还没行动,他的一个子侄竟然口吐白沫,冷汗直冒,浑身无力,一头栽倒在地。接下来他儿子和另外几个侄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这下子王大年慌了手脚,心说这是怎么了,难道是中了什么邪?要么就是子侄们初入此行,受了惊吓?
谁知请了好多大夫,治疗了两个月,子侄们症状不但不见轻,还有越来越重之势。这下子王大年是真害怕了,他特地花大钱请来了金州的名医王满银大夫。王大夫看罢,摇了摇头,问王大年这几个人此前服过什么药。犹豫再三,王大年拿出一棵藤状植物说:“实不相瞒,他们此前都服用过这种药物。”王大夫一见。当即大惊失色,说这种藤状植物学名叫暴打草,人服用之后能抗毒打不假,可这药材有一个厉害之处,那就是人吃了,一个时辰之后,必须得暴打他一顿,不然的话,药性在体内发作,让人血脉贲张,体热如火,周身发抖,冷汗直冒。到后来,患者会极度痛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人就算废了,病到这分上,就是神仙也难治了!
听王大夫这么说,王大年悔恨交加,他没想到由于自己的贪婪和一念之差,竟然害了儿子和几个侄子。在一片抱怨声中,王大年忧郁成疾,不久之后就郁闷而死。王大年死后,“贼药”也就彻底失传,成为金州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笑谈。
看了有趣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