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著名的历史故事介绍

时间: 翠梅2 历史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著名的历史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著名的历史故事故事篇一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

  在孙中山弥留之际,守护在旁的宋庆龄、孙科、汪精卫、何香凝、张静江见其昏睡了,急着悄声议论起其后事。汪精卫提出:万一不测,是否就葬于北京景山为妥。岂料此话被从弥留之际醒来的孙中山听到了,他急切地连声说:“不,不,我要紫金山。”

  在场者对孙中山突然启口无不感到惊喜,可对要葬紫金山一事一时面面相觑,一个个感到茫然,因为没人知道紫金山究竟在哪里。而这时其中一位名叫陈去病的孙中山的追随者站了起来,他向在场者明确地道明了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钟山。汪精卫听后随即要陈去病写一篇考证文章。陈去病受命后,很快撰写了阐述紫金山历史沿革及其状貌特征的《紫金山考》,并发表于当时的全国各大报纸上。

  于是,根据孙中山的遗愿,南京国民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先是推定了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季陶、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叶明、陈去病为丧事筹备委员。不久,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孙中山葬事筹备组织。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也称:警世钟)式图案荣获首奖。“钟”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贡献。吕彦直的方案融会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

  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还没有最后完工,吕彦直就因为患肝肠癌而去世了,年仅36岁。为了表彰他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后来,陵园管理委员会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了一块纪念碑。碑的上部是吕彦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动工,至1929年主体建成。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京运抵南京。三天公祭结束后,已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孙中山是广东中山人士,南方的活动时间长,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仅3个月,为什么死后要葬于紫金山呢?原来,孙中山深深爱着南京的山山水水。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对南京是这样描述的:“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孙中山对其死后葬于南京的愿望,其实曾向部属明确透露过。那是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与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随员,到南京东郊打猎,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处)下马休息,孙中山举目环顾,远处群山和脚下秦淮的壮美景色,尽收眼底。他感叹地说:“这里的地势要比明孝陵还要好,待我他日辞世时,向国民乞上一捧土,以安置躯壳耳。”

  曾写出《紫金山考》的民国名士陈去病曾这样解释孙中山归葬紫金山之遗愿:“所以择南京紫金山为其长眠之地,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相对气势恢弘,还在于当时北方尚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将来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这是暗示人们革命尚未成功,仍需继续努力。”

  孙中山归葬的紫金山在南京市东郊,汉代称锺山,有“锺阜龙盘”之誉。因山坡露出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金色光芒,东晋时改称紫金山。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东边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其南坡建有孙中山陵墓,其西侧有明孝陵,东侧有灵谷寺等名胜。西边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还葬有历代名人孙权、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廖仲恺和何香凝、邓演达等。

  著名的历史故事故事篇二

  在国民党“五大”、“六大”、“七大”会议上,谷氏三兄弟(谷正伦,其弟谷正纲,三弟谷正鼎)都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三兄弟同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在国民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时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谷门三中委、宋家三姊妹。”蒋介石曾给谷氏写了一副这样的对联:“一门三中委、天下第一家。”

  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三兄弟是贵州省安顺大箭道人,谷氏为黔中望族,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其父谷用迁是前清举人。谷氏三兄弟既非蒋介石的“门生”、“故吏”,也不是蒋介石的同乡、好友,但是,他们却受到蒋介石的重用,都被委以要职。谷正伦不仅担任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司令长达十年之久,在国民党内有“宪兵之父”之称,而且还曾先后任过甘肃省和贵州省主席,做过蒋家王朝的“封疆大吏”。谷正伦的弟弟谷正纲曾任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行政院社会等职务;谷正伦的另一个弟弟谷正鼎曾任过国民党中央党政军联席会议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组织等职务。

  谷氏三兄弟都身居要职,都是国民党当政时期显赫一世的人物,但彼此来往很少。这是因为在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斗争中,三兄弟所处位置和职位的派系不尽相同,担心来往过密会引起非议。

  花开三枝,各表一枝。

  谷正伦生于1889年,字纪常,1905年毕业于贵州陆军小学,后保送武昌陆军中学学习三年,这时,正逢清王朝选拔一批青年出国留学,他由此得以东渡日本,他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完成基础学业,又到陆军士官学校炮校就读,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谷正伦因为对黄兴非常敬佩,回国追随黄兴参加革命,任汉阳总指挥部副官。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二师兼一旅旅长,率部北伐克九江。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参与了进攻南京雨花台高地的战斗,炮兵几攻不下,谷正伦因为学过炮兵知识,便亲自上阵开炮,发发命中目标,为攻占南京打开了缺口。克城的当天晚上,震惊中外的“宁案”发生了,一时南京秩序大乱。蒋介石急令谷正伦担任第四十军师长。北伐军攻占南京后,谷受命正式担任南京卫戍司令。1929年,谷正伦以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名义,设立了宪兵教练所兼所长。次年,他又向蒋介石提出成立宪兵司令部,充实宪兵教练所,扩建宪兵部队的建议.蒋介石很快批准了他的方案,蒋派谷正伦兼任宪兵司令。1939年任鄂湘川黔绥靖主任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任中清查户口,建全保甲,巩固抗战后方。1940年,调任甘肃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46年年底,蒋介石为了适应发动全面内战的需要,又将谷正伦调任南京国民政府粮食。1948年谷正伦转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在贵州省政府主席任期内,主持发行了问世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贵州省造的甲秀楼银元。该币设计新颖别致,铸工甚为精湛,正面中央为贵阳有名的甲秀楼风景图,上环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字样,下环为“贵州省造”字样,在楼柱的右侧下特别铸了一个很小的“谷”字,该字很隐蔽,只有仔细察看才能发现;此“谷”字是谷正伦费尽心机策划的,目的是要显耀一下自己的家姓,以传播黔中内外甚至整个中华大地,这种银元存世稀少,已成珍品,现在只有在一些大型的银币拍卖会上才偶有露面。

  1949年年初,蒋介石获悉云南省主席卢汉有准备起义的迹象,即在重庆召见谷正伦,任命其为“川黔援滇军总司令”,要谷正伦率领罗广文的十六兵团和十九兵团去攻打卢汉。谷正伦接此重任,受宠若惊、回到贵阳,他便在甲秀楼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宴。酒到酣畅时他说:“我这一生中有三件得意之事:一是我在中学毕业时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名;二是在南京雨花台打孙传芳、张宗昌时,我大显身手;再就是这次受委员长之命援滇。因为,历史上总是云南人打咱们贵州人(指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阀三次入黔),这次我非要好好地收拾一下他们不可。”但是由于卢汉巧妙应付,云南起义成功了,谷正伦攻滇之“宏愿”没有得逞。

1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