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史故事传说精选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故宫历史故事传说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故宫历史故事传说,希望能帮到你。
故宫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篇一
北京故宫的故事
北京故宫的故事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它从明朝永乐4年开始修建,永乐18年的时候建立,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明朝、清朝两个王朝的皇宫,前后有2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过。
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在这里宣布退位的。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整个轮廓是一个端端正正的长方形。
它的宫墙有10米高,全长3400多米。
在宫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精巧玲珑的角楼,由9梁18柱72条脊构成。
故宫内的宫殿建筑总面积有15万平方米,远远望去,一片片黄色的琉璃瓦、一道道深红色的宫墙、一根根精雕细刻的汉白玉栏杆……规模宏伟壮观!故宫的正门朝南,叫做午门。
从午门进去,经过金水桥、太和门,后面依次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发殿,最后是故宫的北门,叫神武门。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和文物宝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许多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
故宫有9000多间房屋,游客要想全部参观完,得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楚汉相争公元前204年,刘邦会合诸候五十六万大军东进,一举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他以为大功告成,搜罗了宫中的美人珍宝,整天摆宴喝酒。
这时项羽正在齐国作战,闻讯带领三万精兵南下反攻,一下子消灭了刘邦军队二十多万,不仅收复了彭城,还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
刘邦逃到荥阳,被楚军包围起来。
刘邦求和,项羽准备同意。
范增劝阻说:“消灭汉王正是时机,如今不加紧攻打,将来后悔就迟了!”刘邦知道了,用四万斤黄金去施行反间计,让项羽赶走了范增。
五月的一个晚上,荥阳东门大开,涌出两千名妇女,后面跟出了刘邦的车辇,左右大呼:“汉王投降了!”楚军信以为真,都从围城四面赶来观看。
结果车中坐着的是刘邦的部将纪信。
他本人则从西门突围逃跑了。
第二年十月,刘邦重整旗鼓,同项羽对峙于广武。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绑在肉案子上,威胁刘邦说:“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他杀了煮肉汁!”刘邦回答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煮好肉汁,请分给我一杯!”项羽也无计可施。
刘邦在阵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一箭射中了刘邦的额头。
刘邦怕扰乱军心,摸着脚大叫:“狗贼竟敢射我的脚趾!” 广武未能成为决战的战场,双方各有顾忌,最后还是议和:项羽放回人质,楚汉以鸿沟为界,沟东属楚,沟西属汉。
象棋盘上“楚河汉界”的名称,就来源于这段历史。
故宫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篇二
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皇帝,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大惊失色,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这时,本来准备开赴承德避暑山庄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人少而且分散,又敌不过凌厉的火器,最终被火器营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其实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插曲,义军攻入东华门之后,遇到一个“煤黑子”——运煤的挑夫,在一直给皇宫运煤,此时与义军狭路相逢,便打了起来,义军与其纠缠,错过了时机。因为这时恰巧有一个大学士保兴,在上书房教授诸王读书,从景运门出来,望见门外有一个黑大汉,在那里抵敌一群匪徒,急急回进门去,召集许多太监来关了熙和门,一群侍卫也在这之后赶到......最后,这个煤黑子被义军杀死了,领侍卫大臣怕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怪罪自己失职,就没有上报,结果这个“煤黑子”的家人也没得到抚恤。
事件发生后,嘉庆皇帝极不情愿地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平变之后,混战中射在隆宗门上的一个箭镞,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嘉庆希望这个箭镞能够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子孙们保持一种紧迫:务必宽仁爱民,勿为“害民之虐事”。尽管天理教民变没有嘉庆初川陕白莲教民变的规模,但其深入皇宫的事实确实让满清政府感到惊悸不安。
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这还不算,攻入之后还分成小队搜索,在皇宫里大肆“扫荡”了一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如果起义军攻入皇宫是因为有内应,守军猝不及防,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就实在贻笑大方了。如果没有那个“煤黑子”,火器营当时没在紫禁城内,真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卫军”乃至整个清王朝腐朽衰败、不堪一击的事实,更是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的真实写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门上的那个箭镞,像一个无言的证人,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故宫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篇三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张璧、庄蕴宽、鹿钟麟、许世英、梁士诒、薛笃弼、黄郛、范源濂、胡若愚、 吴敬恒、李祖绅、李仲三、汪大燮、 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组成。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馆、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易培基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看过故宫历史故事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