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

时间: 杭威2 历史故事

  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希望你喜欢。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一

  林则徐从小就很机灵聪明,但他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性子急,办事粗糙,经常因为这个原因做事而出些差错。他的父亲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会养成他急躁的毛病,怕他以后做事的时候会出大错。

  有一天,父亲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判官,因为他自己对父母非常孝敬,所以每当遇到犯人不是很孝顺的话,他就会特别严厉的判决这个犯人。话说有一天,有两个人捆着一个年轻人来到县衙,禀告这个判官说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大逆不道,并都请求这个判官加以严惩。判官一听,火冒三丈,就喊:“给我打这个不孝子狠狠五十大板。”这位年轻人想开口申辩几句,可是嘴巴早已经被一块棉布给堵住了,一句话也无处申诉,只好硬着头皮挨了五十大板,屁股是被打得开了花。

  一会儿,有个老太婆拄着拐杖迈着小步急匆匆地走到县衙,向这个判官哭诉,说有两个盗贼偷了她家的耕牛,及时被发现,当场就被她的儿子逮住了,并把他们要押送到官府来,可是我儿子一个人不是对手,反而被那两个盗贼用绳子给捆走了,不知所踪,老妇接下来又向判官描述她儿子的长相,判官一听,心里暗想:这和刚才被捆起来的那个不孝子长相一样,该不会我判错人了吧,他忙叫手下把那两个押送那个不孝子的那两个人叫来,但他们早已经开溜了。这时,被打昏过去的那个年轻人挣扎着爬了起来,老太婆走过去仔细一瞅,是自己儿子,惊叫一声,昏倒在地,爬不起来了。

  聪明的林则徐深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个故事的用意,从此以后,他暗暗的记住这个故事,慢慢的改掉了办事毛躁的习惯,最终成为晚清的封疆重臣,成为人们铭记的民族大英雄。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二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时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当他得知西湖被侵占,影响了福州的农田灌溉,毅然站了出来。征得了当时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和福建巡抚韩克均的同意,林则徐撰写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为了长期维护湖址,杜绝日后再被人侵占,林则徐在西湖湖边砌筑了1236丈的石驳岸。时光流逝,虽然现存的石驳岸早已不是林公当时修建的石岸,但在它们的保护下,西湖至今还维持着林公当年疏浚后的面积。林则徐在疏浚西湖之后,将李纲祠移建到了西湖边,并题写了一对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对楹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是林则徐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三

  清朝名臣林则徐,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成长与父亲林宾日的家教很有关,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

  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

  这副对联,后来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摹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林则徐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至其父已衰败,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林父因家境贫寒,中途放弃举业,做了私塾先生,半饥半寒,将就度日。林则徐出生后,林父寄厚望于他,历尽艰辛,发誓要将儿子培养成人。

  林则徐刚满四岁,林父就开始实施启蒙教育,每天上私塾课,便带上儿子入塾识字读书。尽管父亲望子成龙心切,但却十分注意施教方法,从不压抑孩子的天性,总是让儿子在快乐的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淘气,林父从不打骂,在授完课后,让孩子放任地玩耍一阵,然后把儿子抱在膝上,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读文章和诗词。至七岁时,林则徐已经能熟练地背诵许多文章和诗词,而且知道不少道理。于是林父便开始教他写文章。当时有人劝林父不要这样早教林则徐作文,林父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由于林父耐心教诲,循循善诱,林则徐的智力得到开发,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于乡里,被人们视为“神童”。

  事实上,林则徐的智力得到较早开发,是林父教育方法适当的结果。林则徐在《先考行状》中回忆:“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讲授义理时注意以具体可见的事情来举例说明,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点燃孩子的智慧,这样智力自然日增。

  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和耐心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办法。但是,这不等于对孩子教育不严加约束。林父要求孩子读书要刻苦勤奋,规定每天读书到深夜,而且寒暑不怠懈。每天夜晚,林父让儿子在一盏小油灯下,由他亲自督促辅导学习。家中他人亦在灯下忙碌做事。据林则徐回忆:“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皲,恒至漏尽。”父子勤读,母女苦织,清苦家庭的勤劳家风,对林则徐的道德品质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

  林家生活非常清贫,平时难保温饱,每到除夕之夜才能吃上一顿素炒豆腐。尽管如此,林父即使典当衣物,也要保证儿子学习。一年春夏,青黄不接,林父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借给了人家,自家人却饿着肚子,就是这样,林父母挖回野菜让儿子充饥后仍不放松他的学习。

  由于林父很有学问,加上教导有方,在地方上颇有声望。正在林家度日如年的困境中,当地的一个富豪恶霸来到林家,要以高于他人数倍的聘金,请林父上他家坐馆教书。林父一来疾恶如仇,二来不愿抛下儿子,让儿子荒疏学业,遂坚决辞却。与此同时,他教育儿子要学习古人的德操,越是艰难困苦,越要磨炼意志,越要坚定信念,越要正直做人。

  林则徐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知识学问根基扎实,德行高洁,从小立下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并养成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20岁那年,他乡试中举。然而命运多舛,初次入京会试落榜,他回乡后仍不改匡时济世的凌云之志,勤学不辍。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再试举进士,入翰林。由此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他曾先后在浙江、江苏、陕西、湖北、河南、河东、两江等地任地方官,颇有政绩,以至有“林青天”之誉。他在为官任上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拯世救民的品德写照。他一生抱定父亲对他“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的教训,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风范彪炳千秋。

  林则徐成为一代伟人,林父的家教之法亦为世人垂范。

看过关于林则徐的历史故事的人还会看:

1.林则徐的名言大全

2.百家讲坛:关于林则徐的爱国故事

3.写给林则徐的一封信4篇

4.《林则徐》观后感4篇

5.林则徐生平事迹介绍

14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