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国人引以为豪。那么关于民族历史的故事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黄帝战蚩尤,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历史的战争
据载,黄帝生活在公元前2700年至2600年左右,活了118岁。他的诞辰相传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民间俗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之说。
黄帝20岁的时候,继承了有熊国国君的首领之位。传说黄帝即位之年为公元前2697年,中国的道家因此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黄帝部落。
黄帝生活的时期,正是炎帝部落统治的衰微时期。其时炎帝神农氏部落的首领是第九任炎帝姜榆罔。姜榆罔居住在空桑(今山东西部到河南东部之间的地区),四方诸候相互侵伐,战乱不止,残害百姓,其中以九黎部落的蚩尤最为凶暴。姜榆罔的势力非常衰弱,已经没有能力去征服这些诸侯,最终被迫向北迁居于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于是黄帝带兵征伐,打败了许多的部落,其他部族的首领见状,纷纷前去归附他。之后便形成了中原的黄帝部落、西方的炎帝部落和东方的蚩尤部落鼎足而立的局面。
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在现今的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一带,也就是今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一带。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并且九黎部落的人擅长制造刀斧、弓弩等各种各样的铜制兵器,所以战无不胜,势不可挡。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并最终侵占了炎帝的地盘。炎帝姜榆罔起兵抵抗,但却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所率的九黎部落打得一败涂地。姜榆罔不得已向北逃走,向驻扎在涿鹿附近的黄帝求援。于是炎、黄二部落联盟,并联合其他的部落,在涿鹿的田野上与蚩尤进行决战,这就是上古时期著名的“涿鹿之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精良的武器和勇猛的将士,占据上风。在三年之中,黄帝与蚩尤先后打了九仗,但都没有取胜。在其中一仗中,大雾迷茫三天三夜(神话传说中,大雾系蚩尤所作),黄帝的军队陷入困境,大将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带领黄帝的大军冲出迷雾。
最终双方的决战在冀州的原野上展开(今河北涿鹿一带属于古冀州),黄帝命令应龙(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其后相传大禹治水时,应龙用尾巴画地成江河,引导洪水入海)蓄水,想用水淹蚩尤的军队,但碰巧遇上大风雨,黄帝一方的形势极为不妙,正在危急时刻,突然雨过天晴,黄帝非常高兴,在大将风后、力牧的帮助下,率领军队向蚩尤的军队发起攻击,结果大获全胜,活捉了蚩尤。
这场大战后来被演绎为神话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传说夔是东海中的神兽,形状像牛,全身都是灰色的,没有角,只长了一条腿,每次出现都会发生狂风暴雨。它还浑身发光,就像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就像雷声那样震耳欲聋。黄帝把夔皮蒙在鼓上,用雷兽的骨头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人们和兽类听到这种巨大的声音之后,都非常恐惧骇怕。黄帝与蚩尤最终决战于冀州之野,双方都命令巫师作法,希望借助神力来征服对方。黄帝命令有翼的应龙蓄水,准备淹没蚩尤军队,而蚩尤则请来风伯和雨师,纵大风雨,大雨飘向黄帝这一边。黄帝的军队落了下风,黄帝于是赶快请天女旱魃下凡制止风雨,大雨顷刻停止,雨过天晴,蚩尤军队见状感到非常惊诧,黄帝乘机指挥军队掩杀,最终击败了蚩尤的军队。大战之后,应龙和旱魃因为参加大战导致元气大耗神力大减,所以无法再返回天上。旱魃居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连年大旱,而应龙因为无法返回天上,所以天上也没有了降雨之神,导致人间连年不雨。而有趣的是,近代环境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气温不断升高,冰川融化和降雨都骤然停止,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了海退的遗迹。涿鹿之战中那些神话传说的暴风雨及其后的干旱,正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情况相吻合,可见这些神话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时间的历史事实,并不是全无根据的想像、杜撰。
黄帝活捉蚩尤之后,命令给他戴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乱,于是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较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至今,作为蚩尤后裔的苗族同胞仍有枫树崇拜的传统。而在现今山西省运城市南的盐池中,池水呈红色,民间称之为“蚩尤血”等。
涿鹿之战后,一部分东夷族融入炎、黄部落,共同形成后来的华夏族,而部分没有融入炎、黄部落的,其后裔成为南方的三苗、西方的羌族等少数民族。九黎部落不仅是今天苗族的先民,而且是南方黎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先民。大量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表明,蚩尤作为九黎的首领,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苗族的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黄帝部落(华夏族)所败,最后被迫迁徙至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
蚩尤所统率的九黎部落,在当时具有非常发达的物质文明,在当时三个大部落联盟中是非常强大的。蚩尤还发明了金属冶炼,并制造了金属兵器。这使蚩尤被后世尊为“兵主”,即战争之神。周、秦之时,国家每逢出动军队,都要祭祀蚩尤,汉高祖刘邦起兵之时,也祭祀了蚩尤,以示对他的尊敬、缅怀,并希望他能为出征的军队带来庇佑。
蚩尤还建立了法规,实施刑法,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他用刑法治理九黎部落,使治下的人们普遍感到畏惧。蚩尤死后,天下再次出现动乱,黄帝于是命人把蚩尤的画像画在军旗上,一方面鼓励自己的军队,另一方面威慑天下。叛乱的诸侯见到蚩尤像,都以为蚩尤还没有死,于是全都不战而降。
长期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社会中,因为强调“正统”,史家又多有“成王败寇”的写史传统,所以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常常被描述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流传甚广。那么相应的,蚩尤自然也就成了“凶暴”、“乱臣”的代名词。自近来以来,人们对蚩尤的评价才渐渐趋于客观,蚩尤和黄帝、炎帝一起,共同被尊为中华三祖,受到华夏族人民的纪念。
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九黎部落并杀死蚩尤之后,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之后,黄帝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岳泰山)会合天下诸部落,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据说当时天上出现了黄色的大蚓大蝼状的云彩,黄帝认为这是上天所降的祥瑞,于是以土德称王,因为土色为黄,所以称作黄帝。
看经典典故,读中华民族历史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号轩辕氏)联合炎帝(号神农氏)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被俘后称之为“黎民”。之后黄帝又打败炎帝的部族,两个部落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所以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之后比较著名部落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却推举舜为帝。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4.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骜不驯”便出于此人。汤,又名“成汤”取得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掉夏建立了商。“网开一面”最初反映的就是汤的仁慈。
5.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的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ài,蝎子)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6.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比干被挖心、萁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来周公辅佐成王,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止进食,急于迎客。
7.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被称为“春秋五霸”。
9.“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10.“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1.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报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3.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范蠡为上。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4.“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5.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6.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消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8.屈原名平,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19.将相和: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应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便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20.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1.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2.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3.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24.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实现了统一,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25.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26.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27.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项羽的堂弟)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樊哙的保护下得以逃脱。
28.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9.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0.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猪)”。吕氏执政16年,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