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唐代的历史故事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历史故事有很多,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唐朝的历史简介

  唐朝的正式国号是“唐”,原意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今山西太原)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便以“唐”为国号,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农民起义,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

  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

  公元898年,发生了神策军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到了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将领孙德昭打败了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温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朱全忠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朝的皇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历史中太平公主怎么死的

  太平公主,她是唐高宗李治的幼女,女皇武则天所生,史籍上对她的确切出生年月记载不祥。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两个女儿中,由于大女儿刚出生不久,为了陷害王皇后,被武则天掐死,因而对自己惟一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倍加的疼爱。公主长得“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武则天认为她很像自己,更是“爱之倾诸女”。高宗永淳(682—683年)年间以前,亲王的实封户为八百,最多的也不过一千,公主出嫁则为三百户。然而太平公主的“汤沐邑”则高达到一千二百户,圣历(698—700年)初年更加到三千户,“贵比亲王”。仪凤(676—679年)中,吐蕃请求以太平公主和亲,被武则天拒绝。几年后,公主下嫁给薛绍。但薛绍在武则天垂拱(685—688年)年间被诬告与诸王谋反被处死,后又嫁给武攸暨(武则天侄)为妻。《大明宫祠》中说她曾与武承嗣结婚,是不符合史实的。薛绍死后,公主本想嫁给武承嗣,但恰好这时武承嗣有病,太平罢婚,未能如愿,并没有与武承嗣结婚。

  太平公主是唐代很有政治野心的一位公主,早在武则天在位时期,随着其地位和权势的不断上升,就常和武则天一起谋议政事,并帮助中宗复位。武则天知道在她死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诸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太平公主作为李显、李旦的兄妹,她的丈夫武攸暨又是武则天的侄儿,其身份地位作为两派之间的调停人最合适不过了。圣历二年(699年),“太后春秋高,虑身后诸武与太子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高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资治通鉴》卷206)。这就使得她在武则天死后的朝政局势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她日后干政的基础。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她的政治活动,大体与唐代三次大的宫廷政变相联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谋诛二张,复位中宗;

  二、联合玄宗杀韦后与安乐公主;

  三、玄宗灭太平。

  一、谋诛二张。二张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是高宗时宰相张行成的族孙,由于长的英俊潇洒,被武则天招入宫中,充当面首(男宠)。二人出于山东名门,有着很强的政治活动能力,仗着受宠于武则天,横行宫中,干涉朝政,严重地危及了李武政权集团的利益。《旧唐书》卷87《张行成附二张传》载:“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权,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鞠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作为皇太子的长子,只因私下里说二张专权,就被处死。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长子继魏王武延基,即永泰郡主的丈夫,连同永泰郡主一同被处死。可见当时二张的势力已超过李武集团。长安二年(702年),与太平公主一党的司礼丞高戬受二张诬奏被贬。在此形势下,太平公主与其夫武攸暨、宰相张柬之等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在东都洛阳利用禁军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进而逼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复国号为唐。太平公主也因“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太平公主”并“食实封通前五千户,赏赐不可胜数”(《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更重要的是她在李武集团中的地位进一步抬高。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大明宫祠》中太平公主因张易之与薛绍酷似,而与之通奸的情节,纯属虚构,是没有根据的。

  二、联合玄宗杀韦后与安乐公主。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志昏近习,心无远图”,政治上十分的昏聩,政事为皇后———韦后所掌,史称“韦后干政”。韦后不仅与武三思淫乱后宫,而且与其女儿安乐公主及中宗昭容上官婉儿一起,依势用势,卖官鬻爵,历史上有名的“墨敕斜封”即处于此时。这使得“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唐代的财力日益消耗,政治混乱不堪。神龙二年(706年)七月,李重俊被立为太子,这与一心想当皇太女,梦想继承皇位的安乐公主发生了矛盾。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崇训经常凌辱太子,这使得太子忍无可忍,仓促间发动政变,杀死了武三思、武崇训,但由于力量有限,自己也兵败被杀。此后能够对他们干政构成威胁的只有太平公主一人了。而此时作为中宗妹妹的太平公主,对韦后的专横也很不满,对安乐公主索要皇太女的野心更加忌恨,往往溢于言表。两派各树党羽,互相诋毁,纷争不已。太子宫变失败后,韦后、安乐公主又诬陷太平公主和相王与太子合谋,此事在中宗的干预之下,二人才免于灾祸,由是太平公主与韦后、安乐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景云二年(710年),韦后毒杀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又密谋诛杀心腹之患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一心想“遵武后故事”,当第二个女皇。相王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预得此消息,决定兴兵靖难,拯救父亲与自己。但认为自己的力量有限,就派人与其姑母(太平公主)取得联系,以征得她的支持。而此时的太平公主也在考虑自己的安危处境,二人一拍即合,结成联盟。《旧唐书》卷八《玄宗纪》谈到这件事时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之后,景云二年(710年)六月庚子夜,发动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四天后,由太平公主出面说“国有大乱,宜立长君”,要少帝李重茂退位,立相王李旦为帝,并以姑母的身份入宫对少帝说:“天下事归相王,此非儿所坐”,于是“乃提下幼主,因与玄宗,大臣尊位睿宗(李旦)”(《新唐书》卷83,《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太平公主也因拥戴之功,“乃加实封五千户,通前满一万户”(《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这是至大唐开国以来,首次加以如此高的实封。而睿宗对这位胞妹更是尊重,视为辅弼,让她干预朝政,商议军国大事。由是太平公主势焰熏天,“主权由此震天下”,“其时宰相七人,五出公主门”(《旧唐书》卷133《太平公主传》)。每次宰相奏事的时候,睿宗先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然后才问有没有同太子商量过,最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太平公主在这时已达到了她一生政治权利的颠峰,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场灾难正悄悄的向她逼近。

  三、玄宗灭太平。前文已提及太平公主并非安分之徒,而系多谋略,是当年武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的政治人物。一旦得权之后,利欲熏心,积极准备力量,结党营私,意图篡权。李隆基虽被立为太子,但处理政事时候,却经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而太平公主也“惧玄宗英武”,“欲更择?弱者立之以久其权”(《资治通鉴》唐玄宗景云元年),还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立”,请更立太子(玄宗为李旦的第三子,非嫡长子)。不仅如此,她还在太子的东宫安排了耳目,《旧唐书·后妃·玄宗元献皇后》载:“时太平用事,尤忌东宫,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威胁,但苦于力量有限,还不能反抗。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听从宰相姚崇、宋王景的建议,使太子(隆基)监国,为避免一山二虎,激化二者的矛盾,议把太平公主迁往东都。此事遭到太平公主的强烈反对,“(公主)乘撵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致使睿宗与李隆基不得不做出让步,只将公主迁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并以“离间姑侄”之罪,把姚崇、宋王景分别贬为楚州、申州刺使。五月,太子在太平公主党羽的强大压力之下,主动建议召太平公主回京师。这进一步加剧了二者之间的斗争牞助长了太平公主的嚣张气焰。

  712年,睿宗传位李隆基,改元先天,是为唐玄宗。此后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的政治活动,并企图派私党与宫人元氏在玄宗常吃的赤箭粉中下毒,未能成功,进而决定于次年七月举兵叛乱,夺取皇位。就在她们紧锣密鼓的准备时,唐玄宗也在暗中积极的积蓄力量,以对抗太平公主。在探知太平公主的谋乱日期后,玄宗提前发难,利用羽林军“万骑”的力量,先杀太平公主的党羽———羽林军将领常元楷、李慈,然后捕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等,一举消灭了太平公主一党的核心力量。太平公主本人,在平叛之时住在宫外,闻变逃脱,“亡入南山”,终因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三月后出山,被处死在家中。诸子亦被处死数十人,只有薛崇简正直善良,曾多次苦谏其母而被鞭打,被玄宗特免,官复原职,并赐姓“李氏”。在唐代历史上,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太平公主政治势力,至此土崩瓦解。曾煊赫一时的太平公主,落得了被杀的结局,结束了她并不太平的一生。 太平公主可是我国历史上赫有名的人物,在历史女强人里绝对是排得上字号的一位。她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差点真成了“武则天第二”。

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