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文学 > 历史故事 >

张衡科学发明的故事

时间: 玉玲2 历史故事

  张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家。那么关于他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张衡制造地动仪的故事

  东汉有那么一个人,怀着满腔热血,为了追寻先辈的荣耀,16岁就离家出走,读书学习,认识了人生最重要的导师,才发现,社会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黑暗,于是放弃了开疆扩土,开始研究天文地理、易经、算术,最后成功制造了地动仪,震惊世界,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是哪里人

  公元78年,河南南阳,东汉时期最有名的科学家张衡出生了。名人出生,我们讲究人杰地灵,就是要看看当地是不是风水很好啊,咋这么厉害的大人物就出生在这里了呢。南阳位于河南的西南部,靠近湖北和陕西,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代历史书上说的中原,确切的来讲,就是指河南。

  南阳的地理杂志上,介绍南阳有五圣,就是五个特别厉害的大人物,哪五个:姜子牙、诸葛亮、范蠡、张衡、张仲景,这下齐活了,搞政治的、经商的、学医的,现在又多了一个搞研究的。

  我们在讲汉安帝的时候有个观点,就是说,小孩能长成什么样,大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小张衡来说,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爷爷。张衡的爷爷叫张堪(读 kan),张家是大家族,可惜在张堪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生病,都去世了,只有下了小张堪。

  遭受打击的张堪,把父母留下来的家产都给了侄子,自己远走他乡,游学去了。要学习,当然去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堪出生的那个年代,和刘秀差不多,正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的那个时期。

  西汉的文化中心,就是它的首都长安,张堪在读书的时候,江湖人称圣童,就是比神童还要厉害一个层次,汉光武帝刘秀在25岁之前,也在长安深造了5年,这里不能确定刘秀和张堪是不是同学,但对于张堪这么拉风的名人,刘秀肯定是听说过的,所以在得到江山,成为皇帝之后,刘秀就找到张堪,封他为四川的太守。

  张堪是一个文武全才,下马治国,将一个四川郡治理成了天府之国,有钱;而且张堪还是一个军事家,当时匈奴人经常南下,来四川抢劫,张堪上任之后,积极练兵,用几千士兵就灭了来抢劫的一万多匈奴骑兵,此后匈奴路过四川,都是绕着走,惹不起,还躲不起么。

  不仅如此,张堪还是一位清官,因为治理有方,四川的人民生活过的很滋润,但是作为父母官的张堪,退休的时候,只用辆牛车,拉了点破家具,就回家了。对于这样的人,老百姓肯定会记得,所以张堪退休后在家,还是拥有很高的声望。

  张衡发明了什么东西

  大人是小孩最好的人生导师,张衡从小的偶像,就是他的爷爷。张衡在16岁的时候,也出家远游,学习文化去了。他的第一站叫三辅,位于陕西西安一带,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西安(就是长安)是西汉的首都,虽然到了东汉,首都从西安搬到了洛阳,但是西安的底蕴还在,一大批有文化的学者喜欢在这里,吟诗作对、研究文化。

  此后,张衡来到了东都洛阳,进入最高学府太学,开始读研究生了,当时他的导师叫崔瑗,这个崔瑗是位大书法家,尤其擅长写草书,而且还是位天文爱好者、对易经也很有研究。

  张衡完全继承了崔瑗对于天文学家和易学的爱好,导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崔瑗不仅是大学教授,而且还是位资深的军事参谋,先后跟过邓太后的堂弟邓遵、阎太后的哥哥阎显,邓遵和阎显都是军中大将,而且都有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做靠山。

  可惜当时的东汉已经进入了黑暗时期,一群太监和太后在那呼风唤雨,皇帝再也没有天子的权威,汉顺帝刘保上台后,将阎氏家族杀的杀,剩下的都赶回了老家,心灰意冷的崔瑗也辞职回去做学问了,后来再也没有从政。

  正是在崔瑗的影响下,张衡只研究天文学和数术,当时国家多次征召张衡出来做官,一直没同意,直到南阳太守鲍德,作为老家的父母官,张衡必须得给点面子,于是给鲍德做了八年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领导秘书。

  后来鲍德进京向汉安帝刘祜推荐了张衡,皇帝都亲自邀请了,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张衡进入洛阳,第一年作为郎中,第二年升为太史令,太史令就是专门给皇帝记录历史的,张衡在这个位置上一做就是14年。

  写历史的官,不好好干本职工作,却喜欢发明创造,张衡在当太史令期间,发明了很多东西,最有名的是浑天仪和地动仪,浑天仪模拟的是地球的天体运动,每个朝代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喜欢研究和探索。

  当时主流社会,对满天繁星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对于地球的位置和宇宙的形状主要有三种观点,而浑天仪的产生就是为了演示三种观点中的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天空就是蛋壳,而大地就是蛋黄,那些小星星就是在蛋壳上的斑斑点点,(PS:其实第一个发明浑天仪的是西汉的天文学家耿寿昌,张衡只是改进和完善了浑天仪)。

  当然,张衡发明的东西里面,最有名、也是被频繁提到的是他的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里记载的地动仪是这样的:地动仪的外形类似一个酒樽,用精钢制作而成,地动仪的核心是里面有一根柱子,八个方向各有一个机关,对应的每个方向各有一条含着铜珠的龙,地震时,柱子移动,打开八个方向的开关,控制铜珠掉落下面对应的蟾蜍嘴里,查看蟾蜍就可以发现,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

  就像导师崔瑗一样,除了搞研究之外,张衡还是个文学家,是西汉加东汉,最著名的汉赋四大家之一。为什么这么牛逼的科学家还是个搞文学的呢?其实很简单,那个时候的科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

  不理解,咋办呢,写文章呀,不仅要对所有科学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绘出来,还需要写几首诗,表明自己的心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我只爱科学研究,走自己的路,让他们笑去吧。

  张衡是一个对事非常认真的人,对于文章啊、诗词什么的,要写,就希望追求完美,一来二去,写的多了,竟然成为四大名家之一。

  张衡是怎么死的

  永和四年,也就是公元139年,62岁的张衡死了,想想东汉的皇帝,动不动40岁不到就死了,作为62岁的张衡,已经算是高寿了。

  张衡作为古代中国最出名的天文学家,我们要表达对他的尊敬啊,于是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1977又将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同时,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还将另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

  拓展:张衡的个人简介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张堪为官清廉。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升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挤中伤,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调到京外,任河间王刘政的相。

  刘政是个骄横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许多豪强与他共为不法。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使得上下肃然。3年后,他向顺帝上表请求退休,但朝廷却征拜他为尚书。此事颇有蹊跷,因尚书的官职远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应征,史载不彰。就在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据传说,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曾到过当时的随县,随州旧有张衡的读书台。张衡是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与随县同郡且相距不远,到过随州不无可能。

  他曾针对谶纬风行于世的现实,勇敢地给东汉皇帝上疏,认为“国谶(chèn)虚妄,非圣人之法。”并说:“……此皆欺世罔俗……宜收藏国谶。一禁绝之。”

1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