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发明的小故事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印刷术的故事吗?一起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的资料,欢迎阅读!
印刷小故事——活字印刷术
早先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听说师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师弟们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
宋代,图书出版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各地都开始出现雕版刻书机构,并形成分布于中原、西南、东南的四大刻书中心,全国性的刻书网以官刻、坊刻和私刻为三大主干力量,开创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这些书坊以刻印出售书籍为业,以营利为目的,拥有写工、刻工、印工等工种,雕版、印刷、装订等生产环节与设备,并且经常花样翻新。尤其在毕昇发明活体印刷术以后,市场上的印刷业更加活跃。宋朝的印刷术很快传到其他地方,出现了金朝的铜版印刷和山东潍坊的古版拓印技术。
据《梦溪笔谈》卷十八记载:毕昇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铁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成活字。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放置松脂、蜡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至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字平如砥,即可印刷。为了提高效率,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则可排字。第一块印完后,第二块已准备就绪,交替使用,瞬间可成。每个字有几个字模,特别像“之”,“也”等字字模多达二十个,以备同版内重复使用。如果有奇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一会儿就能用。
活字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均由泥活字发展而来。毕昇发明泥活字,比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早了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