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是怎么死的
秦桧是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原为北宋御史中丞,金兵破开封,被俘去金,受金大将信任,l130年夺船逃回。他居相位长达17年,为人奸诈,排异己、结死党,贬斥张浚、赵鼎,收韩世忠、岳飞等大将兵权。那么到最后秦桧是怎么死的?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加紧策划让其子秦熺继丞相位。秦熺凭借秦桧的权势,先成为科举榜眼,接着一路高升,6年之间就官至枢密院事,地位仅次于秦桧。高宗之所以容忍秦桧,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如今秦桧将死,高宗当然不愿意看到另一个权相来威胁自己。十月,高宗亲临秦府探病,病榻旁的秦熺迫不及待地问:“由谁代任宰相之职?”高宗冷冷地答道:“这件事不是你应该问的!”这等于明确拒绝了秦熺继承相位的要求,秦桧父子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次日,秦桧、其子秦熺、其孙秦埙和秦堪被一起免官。得知高宗的旨意,秦桧当夜一命呜呼。
800多年来,秦桧其人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加以深谴的对象。被“誉为”奸臣(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秦桧、严嵩、魏忠贤、和珅)之一。其实,在他的背后该受谴责的还有一位宋高宗。明代文征明有《满江红》写道:
拂拭残碑,勅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矛头直指宋高宗,揭露了他出于自己的用心,勾结秦桧杀害岳飞的面目。这是很对的。从秦桧的始终来看,高宗与他两人,恰恰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一个为保自己的皇位,一个为求自身及其后代的荣华富贵。高宗在不需要秦桧的时候,马上抛弃了昔日的搭档。在高宗与秦桧的关系中,高宗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秦桧也只能是逢迎高宗的意图来把持朝政的。在唾弃秦桧的时候,千万不可忽略躲在他背后的君主专制最高代表——宋高宗。
秦桧后人
秦矩,秦桧曾孙 1221年,金军南下蕲州。秦矩时任通判,他与知州李诚之一同死守城池。金军听说守城的是秦桧的后人,高兴地派人来劝其投降。秦矩怒斩来使,坚决抵抗。后来,金军破了城池,李诚之与家人一起自杀殉国。秦矩退回官邸自 焚。秦矩的儿子秦浚闻讯,也毅然跳入火中,追随父亲而去。
后世评价
清圣祖康熙帝对宋高宗和秦桧“偏安社稷”的政策给予了肯定,而否认了“良将”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名将的做法。他的《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中说: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
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因祖之仇,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 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
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仇,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仇,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1932年1月29日,汪精卫和蒋介石商讨对付一二八事变的时候,汪精卫说:“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可是我觉得秦桧也是个好人,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找出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就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遭到世人唾骂而使得无辜生命免遭生灵涂炭。秦桧的救国和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介石听说后严肃地指出:“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的,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
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在《笔花六照》中指出,“秦桧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是‘两个中国’论调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