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典故 >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时间: 志艺2 历史典故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唐·干康)《投谒齐己》。

  【释义】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

  公元202年,袁绍一病不起,继而去世。三个儿子开始了争权夺利的斗争:长子被摒弃在外,权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这一决定,长子当然不买账,为此,袁家兄弟开始内斗。

  曹操把他们兄弟的内讧看成是一次机会,于是发动攻击。然而,他的威胁使袁家兄弟把争斗置于一旁,团结御敌。曹操撤回,留给袁家兄弟更多的时间酝酿内战。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见,战争逐步升级。此后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团结,占领了他们的部分领地。

  公元205年,曹军袭击并杀死了袁家长子。此时,曹操已经占领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领地。袁家两兄弟被迫逃离自己的疆土,他们求助叫乌桓的游牧民族的庇护。

  两年后,即公元207年,曹操对庇护袁家兄弟的乌桓族发动袭击。一番长途行军后,曹军摧毁了乌桓族,并杀死了乌桓族首领,袁家两兄弟乘机逃跑。他们又投奔到另一个更远的游牧民族公孙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后,夏侯惇等人劝曹操攻打公孙康。曹操却笑着说:“不烦你们再次出兵了。几天之后,公孙康会把二袁的首级亲自送来。”诸将都不相信。没过几天,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和袁尚的首级送来了。众将大惊,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说着,拿出郭嘉临死前留给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写道:“如果听说袁熙、袁尚去投靠辽东,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被吞并之后,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们肯定并力迎敌,欲速则不达;倘若慢慢地谋取,公孙康、袁氏兄弟必然会互相图谋对方。”

  果然,当探子回报公孙康曹操并无攻打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将袁熙、袁尚斩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隔岸观火的【成长心语】

  尽量以小的付出争得大的胜利,先静观敌方内部的争斗,自己则“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这是一些高明的谋略家经常使用的手段。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的气氛越来越显露时,不可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其形成暂时的联盟,从而增强敌方的内部凝聚力。如果此时能故意让开一步,坐等对方内部矛盾激化并相互残杀,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看了“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还想看:
1.隔岸观火的主人公是谁

2.成语隔岸观火有什么典故

3.隔岸观火的典故

4.常用历史典故故事

2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