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典故 >

沈葆桢开山抚蕃的计划

时间: 耀聪2 历史典故

  编者按:沈葆桢“开山抚蕃”政策的实施,使台湾东西海岸连成一气,有力地巩固了海防,同时也改变了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促进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农耕社会迈进

  沈葆桢开山抚蕃的计划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晚清重臣,谥文肃。沈葆祯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后,沈葆桢赴台办理海防,先后曾任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葆祯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次女。

  1874年春天,日本派西乡从道为都督,率兵侵犯台湾。台湾居民在石门与日本侵略军激战,牡丹社领导人阿禄父子等16人壮烈牺牲。日本侵略军占领牡丹社,大肆屠杀当地居民,并且建造营房,准备长久逗留。


沈葆桢

  清廷发觉事态严重,急忙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台湾防务。沈葆桢调动一万大军和大批武器装备,赶赴台湾;日军进退两难。由于英、美、法等国出面“调停”,日军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退兵的条件。

  日军撤退后,沈葆桢开始筹划经营台湾。那时候,台湾的土著民族大都聚居在山区;山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汉族人民,大都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区。为防止汉族人民与土著民族发生冲突,清廷有令,不许汉族人民进山。要开发台湾,必须开山修路,安抚土著民族。沈葆桢上奏朝廷,请求废除汉族人民不许进山的禁令,并得到许可。沈葆桢立刻实施“开山抚蕃”的计划。

  沈葆桢调动十九个营的官兵,分三路开山。北路以苏澳为起点,沿东海岸南下,经新城至花莲,全长三百多里,所开的这条山路,就是今天苏花公路的前身。南路以凤山的赤山为起点,经昆仑坳,达卑南(台东),与北路连接,全长两百多里。中路由林圮埔(云林)出发,经凤凰山,大仑溪,到璞石阁(玉里),与北路交汇,全长两百多里。由于山地峭壁深谷纵横,官兵们逢山开道,遇谷架桥,筑路工程十分艰难,再加上土著民族一时不理解开山修路的重大意义,经常袭击筑路官兵,人员伤亡很多。于是,沈葆桢采取筑垒保护的办法,步步为营,确保筑路工程的顺利进展。与此同时,他极力嘉奖有功官兵,并吸收一部分土著民族的人员做工,按工作质量付给工钱,绝不失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筑路工程的进展速度越来越快,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三条山路全部竣工,使台湾全岛的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接着,沈葆桢亲自率领大小官员进入山区,宣布“编户口、禁仇杀、立总目、垦番地、设番塾”等一系列抚蕃政策,鼓励土著民族开发山林,围垦荒地,并建设学校,吸引土著民族子弟学习文化。这些措施,深受土著民族的欢迎。

  沈葆桢“开山抚蕃”政策的实施,使台湾东西海岸连成一气,有力地巩固了海防,同时也改变了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促进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农耕社会迈进,增强了土著民族与汉族移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从此,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

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