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胜追击的历史典故介绍
乘胜追击,是指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胜追击的历史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乘胜追击的历史典故介绍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着名的军事理论家。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居高位的大官管着,你又何必参与?”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必要条件。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还不可以。”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了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白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第二次击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次击鼓,勇气变枯竭了。敌军勇气枯竭,我们却勇气十足,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又说:“齐国是一个大国,军力不能低估,很难推测出他的情况,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乘胜追击”。
乘胜追击的历史典故重要意义
乘胜追击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决中有重要的意义;当你胜利的时候,就意味着对方是失败的,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换句话讲,在这个时候,双方力量的对比被放大;这个时候全力出击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最佳时机。如果要是在决定性的战役中,乘胜追击更加能巩固绝对胜利的地位;如果,当双发力量在开始时旗鼓相当的话,那么在较量的过程中肯定损失都很大,因此,如果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不乘胜追击的话,就无法达到尽量扩大敌人的损失和自己的战果,从而取得相对意义上的“以较小的损失换取较大的收益”,须知惨胜如败呐~。
由此可见,乘胜追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乘胜追击对决策者要求较高;首先是,乘胜追击的前提是“乘胜”,也就是要求决策者要有良好的判断,到底己方是不是真的胜利了,还是对方诈败;一旦判断失误,不但不能扩大战果,估计连小命都难保呐。另外,还需要主帅有很强的现场决策和组织能力,因为追击策略要根据敌方溃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因此在决斗前很难制定完善的追击策略,这就需要主帅有临场决断的能力了。
看了乘胜追击的历史典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