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典故 >

有关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

时间: 翠梅2 历史典故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篇1

  乞丐的祖师,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诬谋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恰巧进山打猎方逃过大难。伍子胥欲出昭关逃向吴国,但昭关上挂有伍子胥画像的悬赏令,楚兵又严密盘查,伍子胥难以过关,一夜之间他愁得须发全白,面目全非,这才因祸得福混出了关。眼看来到吴国都城苏州,他早已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恰巧吴国公子姬光经过,见一个鹤发童颜、气度不凡的异乡人竟然在闹市中行乞,心知此人来历不凡,于是便将伍子胥带进王府。二人交谈甚为投契,伍子胥详述冤仇,姬光大为震动,更赏识伍子胥的非凡才能,便留下来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吴王阖闾去世后,儿子夫差继位,听信谗言,赐死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告诉部下:“我死后若国家遭了饥荒,你们就把城墙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伍子胥自杀后,吴国日渐衰落。邻近的越国乘机进攻,兵临苏州城,城中粮食眼看着快要吃完了。这时,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话,于是扒了城墙,掘地三尺,发现那城墙底下的砖竟是糯米做成的,因为经过蒸熟和压制,所以十分坚硬,长年不变质。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修筑城墙时故意做了手脚,乃所谓“积粮防急”之计。这下子有救了!苏州人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捡“砖”,一人抱几个,回家煮熟充饥。就这样,苏州的老百姓才渡过了饥荒。人们都说,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这是报苏州人的恩呢。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

  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伍子胥的历史典故介绍篇2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

  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请伍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1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