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的故事
对症下药”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对症下药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对症下药的故事:
东汉末年三国初期,诸侯混战,水旱成灾,疾病流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医生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他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华佗一生非常同情劳苦大众,四处奔波为人民解除疾苦,被人尊称为"神医"。
华佗的医术非常高明,相传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就是他发明的,最突出的是发明酒服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在发明麻沸散之前,由于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破腹、截肢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使人目不忍睹!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华佗在当时已经能够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传说有一次,有个推车的人突然曲着脚,捂着肚子喊痛。不一会儿,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也渐渐小了。立刻切脉诊断,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当时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麻醉后,又给他开刀诊治。经过治疗,病人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
华佗的神奇之处除了发明了麻沸散外,就是他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抓药。有一天,州官倪寻和李延病了,一齐到华佗那儿看病。两人的感觉相同,都是头很疼,全身发热。华佗仔细诊断,却给开他们不同的药。倪寻和李延非常奇怪:"我们病情一样,吃的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是不是华佗徒有虚名,只会招摇撞骗啊?"
华佗看出了他们的疑问,问道:"生病前你们都做了什么?"
倪寻回忆说:"我昨天赴宴回来,就感到有点不舒服,今天就头疼发烧了。"
"我好像是昨天没盖好被子受凉了。"李延答道。
"那就对了。"华佗解释:"倪寻是因为昨天饮食不对,内部伤食引起的头疼身热,应该通肠胃;而李延是因为外感风寒受凉引起的感冒发烧,应该发汗。病情表面差不多,但倪寻只要一点药物就会好,李延却需要借用药物调动自身的机能才能痊愈。治疗的办法理应不一样才对啊!"
倪李二人觉得华佗说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药,两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成语: 对症下药
拼音: duì zhèng xià yào
解释:症:病症;下药:用药。医生针对患者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关人物介绍: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读音:fū】,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今商丘市有“华佗祠”等遗迹。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 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 (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 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 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 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 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 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 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 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 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 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 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 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 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 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 脱疾苦。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能批判地继承 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创立新的学说。中国的医学到了 春秋时代已经有辉煌的成就,而扁鹊对 于生理病理的阐发可谓集其大成。华佗 的学问有可能从扁鹊的学说发展而来。 同时,华佗对同时代的张仲景学说也有 深入的研究。他读到张仲景著的《伤寒 论》第十卷时,高兴地说:“此真活人 书也”,可见张仲景学说对华佗的影响 很大。华佗循着前人开辟的途径,脚踏 实地开创新的天地。例如当时他就发现 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这类例子很多。最突出的,应数麻醉 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 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 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不 过,他们或者用于战争,或者用于暗 杀,或者用于执弄,真正用于动手术治 病的却没有。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 验,又观察了人醉酒时的沉睡状态,发 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 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 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据日 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的考证,麻沸散的 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 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各一 钱。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 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他治病 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疾 病,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 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 科手术,剖破腹背,割掉发病的部位。如 果病在肠胃,就割开洗涤,然后加以缝 合,敷上药膏。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 月左右,病就全好。华佗在当时已能做 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 一次,有个推车的病人,曲着脚,大喊 肚子痛。不久,气息微弱,喊痛的声音 也渐渐小了。华佗切他的脉,按他的肚 子,断定病人患的是肠痈。因病势凶 险,华佗立即给病人用酒冲服“麻沸 散”,待麻醉后,又给他开了刀。这个 病人经过治疗,一个月左右病就好了。 他的外科手,得到历代的推崇。明代陈 嘉谟的《本草蒙筌》引用《历代名医图 赞》中的一诗作了概括:“魏有华佗, 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可 见,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是名 副其实的。 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 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 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 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 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 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 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的死因:
三国志原文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之死是这样的。【现文】
公元208年,那时候华佗的医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而华佗走上行医这条路,时常会后悔。(封建时期医生被称为“贱业”)后来曹操经常亲自处理国事,得了病,让华佗专为他治病。华佗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后来华佗因为离开家太久了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之后就说妻子病了,多次请假不回去。曹操三番五次的写书信崔华佗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华佗就是不回。曹操很生气,派人去查看;如果妻子得病了,赐小豆四千升,加长假期时间;如果是欺骗,就逮捕押送。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华佗去世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15公里苏桥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椭园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一通,楷书:“汉神医华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砖花墙环绕,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河南分会在许昌召开“华佗学术研讨会”,镌立“东汉杰出医学家华佗之墓”石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