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的典故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三人成虎的典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三人成虎的典故: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出 处】 《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读 音】sān rén chéng hǔ
【比喻义】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释 义】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在吃人,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用 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无中生有、以讹传讹
【反义词】眼见为实、实事求是
【灯 谜】大夫制迷 春节那天做条谜
【寓意】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
【赏析】本节文字主要通过对话刻划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写出他对谎言态度的逐渐动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缺乏主见、昏庸无能的君王形象勾画了出来。庞 那一番说话,亦甚有战国时期人物的特色。当时的贵族大臣,已经不似两周时期的公卿那样温文尔雅,他们说话很多都是直言不讳。庞葱直接说出他的处境,背后议论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谗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说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这样的昏君,结果庞葱的忧虑终成事实。庞葱的话,将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非常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