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身无长物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身无长物”表示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常用来比喻生活穷困,一无所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身无长物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身无长物的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忱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文是:“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后来,人们引申出“身无长(zhàng)物”这个成语,表示没有多余的东西。现在常用来比喻生活穷困,一无所有;有时也比喻为官清廉。长物,多余的东西。

  【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相关人物介绍: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外戚。司徒左长史王蒙之孙,会稽内史王蕴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官至前、青兖二州刺史,曾先后两度起兵讨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时因刘牢之叛变而兵败,后被捕并被处死,死前仍坚持自己起兵之出发点是忠于朝廷。死后家无余资,为时人所惜。桓玄执政,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曰忠简。著有文集五卷(据《隋书·经籍志》),今佚。

  王恭的故事:

  神仙中人

  孟昶还没有显贵时,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见王恭坐着高车,穿着鹤氅裘。当时下着零星小雪,孟昶在竹篱后偷着看他,赞叹说:"这真是神仙中人!"

  不齿权贵

  一次王恭与王忱一同到何澄里作客,但他们在席间闹得不和谐,王忱劝王恭饮酒,但王恭不喝,王忱坚持并强来,并各自拿起对方裙带。王恭府中近千人都被叫来何澄处,而王忱虽然随从少但仍上前,两边似乎要打起来。何澄见此没有办法,只好坐在两人之间分开他们。因着权贵和财富而结交,古人认为是羞耻的。

  修建佛寺

  王恭信佛,任刺史时曾经调动百姓修建佛寺,更加务求壮丽。此举令众人都怨愤嗟叹。

  简朴直率

  一次王忱探望刚从会稽回来的王恭,见他坐着一块长六尺的竹席,于是请求王恭送他一块。但及后王恭竟将那块竹席送给王忱,自己则只坐在荐上。王忱知道后大惊,说:"我以为你有多,才向你求席。"而王恭则答:"你不熟悉我了,我为人身无长物。"可见其简朴直率。

  言辞清新简明

  王恭的谈论言辞清新,意思简明,善于畅谈,可是读书少,多有重复的地方。有人说王恭常有新意,使人不觉得烦闷。

  王孝伯说:"做名士不一定需要特殊的才能,只要能经常无事,尽情地喝酒,熟读《离骚》,就可以称为名士。"

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