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望洋兴叹的典故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望洋兴叹”比喻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惭愧甚至无可奈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望洋兴叹的典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望洋兴叹的典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河水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量溪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面顿时阔大起来,隔河望去,连对岸的牛马都分辨不出来了,十分壮观。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向东望去,见海水茫茫无际,大惊失色,不禁“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说的就是我啊!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讥笑。”

  后来,人们就用“望洋兴叹”来比喻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惭愧甚至无可奈何。

  【词条】:望洋兴叹。

  【发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

  【原意】:《流沙河认字》第055页解:成语“望洋兴叹”易生误解,以为“望洋”就是望着海洋,叹其浩渺无际。不知道“望洋”为连绵形容词,义寓声内,不可扣着字讲,所以也允许作“望阳”或者“望羊”。望也不是观望,以音求之,当即“惘”也。望洋者,迷惘之貌也,既非非用目视不可,亦与海洋无涉。

  【释义】: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兴:产生。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情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兴叹

  【近义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鞭长莫及。

  【反义词】:妄自尊大。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歇后语】:对着大海发愁;站在海边打咳声——望洋兴叹。

  【近义词】:无能为力、望尘莫及、无可奈何、爱莫能助, 鞭长莫及。

  【反义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例子】: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了。(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谜语】:水哉,水哉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

  【寓言】

  实际上,这个典故有很深刻的寓意。庄子所写的每一篇寓言,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精华。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