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伐性之斧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伐性之斧”指毁坏人性的斧头,比喻为害身心的事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伐性之斧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伐性之斧的故事:

  世界上的事物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生命不是为这些事物存在的。

  如果音乐听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听。美色看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看。美食吃得能忘了自我,不要再吃。圣人对于声色滋味,只求维持生命,多了就舍弃,这是真正的保有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眼明、耳聪、口敏,不为外物所动。

  富贵而追求这些的人,大多不知道这个道理,日夜以求,得到了就乐此不疲,怎么不损害自己的生命呢?出门坐车,回来乘轿,一味追求舒适,导致四肢痹蹶。每顿饭大鱼大肉,花天酒地,总是强迫自己,叫做“烂肠之食”。整日里轻歌曼舞、靡靡之音,一定要尽兴,叫做“伐性之斧”。这些多是富贵带来的,所以古代有些人不愿意富贵,也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生命的实质。

  【释 义】: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

  【出 处】: 《吕氏春秋·本性》:"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示 例】: 旧社会,烟馆赌局到处都是,在这些~下丧生的大有人在。

  【用 法】: 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相关人物介绍: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因而保存了各家的思想资料成为先秦思想的资料汇编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也靠它得以保存。春秋战国诸子如杨朱、宋钘、尹文、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著作早已失传但在《吕氏春秋》中却能找到有关他们的资料而且因为它成书在战国末期和这些思想家相隔的时间较近所以史料价值较高。尤其珍贵的是《上农》、《任地》、《辨士》等篇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此外《吕氏春秋》一书包容各家具有调和色彩所以也反映了当时儒法合流的某些趋势。《吕氏春秋》中某些法家的观点往往渗入了儒家的成分。《察今》篇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本来是法家的观点。但同时说"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长见》篇又说"古今前后一也。"这就和法家不同了。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①韩非也主张"不期修古"。《吕氏春秋》"古今一也"的主张显然是调和儒法两家的产物。值得提到的另一点是《吕氏春秋》一书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9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