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无为而治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无为而治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无为而治的故事: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汉语拼音:wú wéi ér zhì

  词语释义

  无为:道家所指顺应自然变化,注重从“无”中去“为”,“为之于未有”(《道德经》第64章),而在“有”中“不为”之意;治:治理。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

  【附注】

  "无为而治" 有两个,一个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中卫灵公篇第十五,另一个出自"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相关人物介绍:

  【拼音:shùn】舜,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出生地一说在诸冯,一说在姚墟;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禅让”为有虞氏首领。治都一说在蒲坂,一说在潘城。

  ​舜,姚姓,名重华,有虞氏,虞朝第3任帝,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欢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市,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

  由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隶定的 清华简《保训》篇是文王留给武王的遗嘱。从《保训》篇记载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等出土新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考证舜帝为大易的重卦之人(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发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并提出了包括舜帝在内的“五圣同揆说”,认为五圣所揆为阴阳、三才观。孔子老而好易,为易作传,传承发展了舜帝的中道思想,大易有揆有宗。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儒家思想的源头在舜帝。

  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故其传说为后人编造,其人纯属子虚乌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有的学者特别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恺”和皋陶等人,各有执掌,反映出部落联盟议事会已经开始蜕变为贵族的议事机构。说明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舜的传说,有助于认识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

  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从纸上证据考证的”大虫“来吐槽中华古代文明史时,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的团队运用”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等已经考证:

  在公元前2500年到2000年的时间里(这一段时间与文献记载的尧舜时代基本一致),我国已经古城林立;文字已经出现;大型礼仪性古墓发现多处;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不仅有青铜,而且有黄铜了。以上四项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然而,“中华文明远在其前!”

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