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之力的历史成语典故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回天之力的历史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回天之力的历史成语典故: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发音 huí tiān zhī lì
释义 回天:比喻极难办到的事情。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回天:形容力量大,能扭转难以挽回的局面。泛指能挽回局势的极大力量
出处 《魏书·帝纪篇末史臣总论》:“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卖官鬻狱,乱政淫刑。”《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反义词 回天乏术
用法 作主语、宾语;指力量巨大。
相关人物介绍:
张玄素是唐太宗时著名谏臣。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攻陷景城,张玄素时任景城县户曹,被执,将要被杀。景城百姓一千余人为他请命,窦建德于是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唐太宗闻其清名,特召见垂询政事。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受到太宗的重用。
张玄素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将张玄素逮捕,准备杀死。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他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窦建德听后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唐太宗李世民久闻张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唐太宗很欣赏张玄素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发兵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奉。张玄素闻讯上书谏奏,认为当时"承百王之末,屈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陛下宜以身为先。"否则"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唐太宗看奏章后非常生气,对张玄素说:"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张玄素回答说"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又说:"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唐太宗听后非常赞叹,特赏赐他彩帛二百匹。
唐太宗因张玄素忠直,迁他为东宫(太子住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时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即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但太子不纳,继续游玩如故。贞观十三年(639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太子又不纳。
唐太宗因张玄素对太子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手。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贞观十八年(644年),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后又转迁邓州刺史。到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他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麟德元年(66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