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乐旨的成语故事
成语“潘文乐旨”出自《晋书·乐广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潘文乐旨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潘文乐旨的成语故事:
西晋年间,有一位名士叫乐广,他善于谈论,却不擅长写作。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却不知该如何把辞呈写得合情合理,让皇上读了后能批准他的请辞。
与他同时代有位叫潘岳的甚有文彩,梁代钟嵘的《诗品》将他的作品列为上品,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于是乐广就请潘岳为他代书。潘岳说:“我得知道你的想法,方能动笔。”乐广就向潘岳讲了二百句,表述了自己的志愿。潘岳极尽能事,成就了这篇辞职书。潘岳也因此而成“名笔”。
当时的人都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也就是说,如果乐广不借潘岳之笔,而潘岳不取乐广的意旨,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美文问世。
后世多以“潘文乐旨”来比喻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其实这则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如果能相互形成最佳配合,相信会无事不成的。
原文: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发音】pān wén lè zhǐ
【示例】雅擅~,妙参羊体嵇心。★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八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释义】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出处】《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相关人物介绍:
乐广(?-304年),字彦辅。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西晋时期名士。因曾任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乐广出身寒门,早年即有重名,受卫瓘、王戎、裴楷等人欣赏,因而得入仕途。历任元城令、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等职。后任尚书左、右仆射,又代王戎为尚书令。
303年,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互攻时,乐广因司马颖岳丈的身份而被司马乂怀疑,乐广虽极力澄清。但在不久后还是因忧虑而去世。
乐广与王衍同为西晋清谈领袖,袁宏在《名士传》中以乐广等人为"中朝名士"。卫瓘曾称赞乐广"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善书法,有文集二卷。
乐广的故事:
杯弓蛇影
乐广曾经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乐广家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膏肓之疾
卫瓘的孙子卫玠还小的时候,曾经问乐广什么是梦。乐广说梦来源于想。卫玠说:"从来没有见过的、接触过的东西,我们却梦到了,怎么是想的结果呢!"乐广说:"这才是我们所说的因由啊!我们从来不会梦见我们驾着车进入老鼠洞,或者把铁棍捣碎吃下去,这就是我们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没有个因由入梦。"卫玠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苦苦思考了一个多月,也没明白,结果还得了病,乐广听说了,赶紧去为卫玠条分缕析,卫玠的病很快就好了。乐广出门赞叹说:"这孩子的胸怀里看来是没有不可治疗的病啊!"
乐优满劣
郗鉴在被征召回建康时经过王敦驻屯的姑孰,并与他相见。王敦对他说:"乐广这个人无才,一个后生四处流荡,言行有背于名教朝纲,看看他的实际才能,怎么比得上满奋呢。"郗鉴回答说:"相比一定要同类型的人才行。乐广为人性情平淡,见识深远,处于倾危之朝,不随意亲附疏远于人。
在愍怀太子被废时,可以说柔中有刚,不失正体。满奋是失节之人,怎能和乐广相提并论。"王敦又说:"愍怀太子被废的时候,和他来往就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人怎么能死守着常理呢?以此相比,满奋不弱于乐广是很清楚的。"郗鉴说:"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之义,怎么可以偷生而变节,这样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如果是天道已终,也当随之存亡。"
何必乃尔
乐广虽为名士,但是,对于名士们放诞的行为并不认可,当时,王澄、胡毋辅之等人任诞的时候,随心所欲,甚至于裸体,乐广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名教里自然就有快乐的地方,何必非要那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