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石邑深涧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石邑深涧的意思是形容森严的法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石邑深涧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石邑深涧的故事:

  董阏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

  一天董阏于在石邑山,见到一条深涧,像斧削,似城墙;深及百丈,十分险要。董阏于问当地人: “有没有谁掉进去过?”回答说:“没有。”

  董阏于问:“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聋哑、疯子,有没有进去的?”回答说也没有。

  董阏于问:“那么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的呢?”回答还是没有。

  董阏于问:“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深涧十分危险,谁要是掉进去了,哪还能有性命?因此谁走到这里都万分小心,都不敢去碰它,连牲畜也止步不前。”

  董阏于喟然叹息地说: “我找到治理的办法了:制定严厉的法律,又严厉地行使它,就好比这百丈深涧,那谁还敢去触犯它呢?”

  “石邑深涧”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事实上,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则应该基于扬善。如果法律森严却不扬善,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果。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石邑深涧的意思是:“石邑深涧”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事实上,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但是立法的原则应该基於扬善。如果法律森严却不扬善,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施暴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果。

  相关人物介绍: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

  董安于,赵简子家臣,守晋阳。范、中行之乱,以与谋为荀跞所谴,自杀。春秋末年,用史学家司马光的话说,是 "天子衰,王室贬,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的晋国,也如周室一般,国政把持在韩、赵、魏、智、范、中行六个正卿手中。六卿则左顾右盼,各怀肠肚,警觉地注视着周围的风吹草动,只要有机会,都想从别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势寡力弱的赵简子,欲建一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战略据点,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董安于。 董安于出身史官世家,先祖董狐,孔子称为"古之良史"。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后文韬武略,忠义仁爱。董安于审时度势,将睿智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建了晋阳城。城中的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干,泥土中掺和鸡蛋、食盐。 后来的事实证明,董安于不仅是出色的建筑家,也是超群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向邯郸同族赵午索要自己寄放在他那里的500户奴隶,准备充实晋阳。赵午虽然应允,却遭到他父兄的反对。霸悍的赵简子一怒之下,诛杀了赵午。结果,导致了赵午之子赵稷与家臣涉宾的邯郸叛乱。晋定公随即派遣籍秦率兵前往征讨。 同为六卿的范氏、中行氏,与赵午是姻亲关系,便在暗中与赵稷结为同盟。董安于觉察到形势的严峻,赶紧提醒赵简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赵简子害怕担当挑起祸端的罪名,没敢答应。 董安于的建议很快传到范氏、中行氏的耳中,他们闻风而起,联手击败籍秦的军队,又挥师向赵简子扑来。赵简子退守晋阳,坚固的晋阳城令来犯的范氏、中行氏束手无策。 就在范氏、中行氏兵围晋阳之时,晋国的其他三卿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联合向晋定公请命:严惩三个挑起祸乱的正卿,及早平息晋国内乱。尝到一点胜利甜头的范氏、中行氏真是昏了脑袋,竟然向晋定公发起反击,一时成为晋国的众矢之的。他们很快败下阵来,丢下风寒草枯、尸横血碧的惨烈战场,仓皇逃往朝歌(今河南淇县)。同年十二月,赵简子回到晋都绛邑(今山西曲沃西南),得到晋侯宽宥,重新担任正卿。

  晋国诸多有识之士,从这场祸乱的前前后后开始注意董安于。他们隐隐感到,如果董安于尽心竭力地辅佐赵简子,赵氏迟早会独霸晋国。留下此人,终归是其他正卿的隐患。于是,势力最大的智伯站出来给赵简子施压:"晋国法令,始祸者死。范氏、中行氏作乱,由你的家臣董安于引起。范氏、中行氏如今逃亡在外,也算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董安于尚且逍遥法外。" 赵简子左右为难:杀掉自己的肱股之臣,自然于心不忍;强硬对抗智伯,势必殃及自身。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董安于坦然而言:"如果我的死能够保全赵氏,换取晋国的安定,我又怎么会吝啬自己区区一条性命?"于是,他自缢身亡。 就是这样一个忠肝义胆的臣子,却死在自己主人的手里;就是这样一个深谋远虑的贤士,却暴尸于自己精心建造、全力守护的晋阳城中。政治斗争,总是这样无情,也总是这样无奈,但作为晋阳城的缔造者,历史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

9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