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不做二不休的故事: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驮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驮,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驮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驮、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驮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驮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驮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驮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释义】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出处】唐·赵元一《奉天录》。

  相关人物介绍:

  1、王思礼

  王思礼(?-761年),高句丽人,唐朝将领。王思礼少习军事,初任押衙,先后隶属河东节度使王忠嗣、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麾下。历任右金吾卫、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金城太守、元帅府马军都将等。

  天宝十五年(756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潼关失守,王思礼西逃安化郡,唐肃宗责问其不能坚守防地,打算处以军法。但在宰相房管的劝谏下,得到赦免。后任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

  至德二年(757年),王思礼驻军武功,当时叛军进攻武功,王思礼便退保扶风。后接连击败叛军,收复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由于王思礼屡立战功,朝廷便升任他为户部尚书,封霍国公。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

  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礼与郭子仪等节度使围攻叛军首领安庆绪,各路大军溃败,惟独王思礼和李光弼两支军队得以保全。后历任河东节度副大使、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等。

  上元元年(760年),王思礼升任司空。从唐朝建立以来,身居三公而不居相位,只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761年),王思礼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2、张光晟

  张光晟(?-784),陕西盩厔(今陕西周至)人,唐代中期北方军人,施恩不图报的义士,边境护国的良将,屠杀使团的刽子手,命运捉弄的叛臣。

  3、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唐朝宰相、军事家。

  李晟原为边镇裨将,以战功累迁至右金吾大、开府仪同三司、泾原四镇北庭都知兵马使,封合川郡王。后来,李晟入朝任右神策军都将。

  建中二年(781年),李晟以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讨伐反叛的河朔三镇。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李晟前往奉天勤王,加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

  兴元元年(784年),李晟收复长安,平定朱泚之乱,兼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改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787年),李晟被罢去兵权,改封太尉。

  贞元九年(793年),李晟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