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窍不通的成语故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爱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乐,根本不管国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好不好!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了很多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气地劝纣王说:“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里面,不可以乱杀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你应该要振作起来,替国家和老百姓做点有用的事情呀!”妲己知道以后,心里很不高兴:“这个比干真多管闲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来,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妲己就跑去对纣王说:“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个忠臣的话,你为什么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开,把他的心肝拿出来献给您呢!”纣王听了妲己的话后,说:“对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献给我呀!妲己真是聪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赐比干剖胸而死。

  后来,这件事被记在《吕氏春秋》这本书中,原文是:“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说,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窍,就不会做出糊涂事把比干杀了!后来,人们就从这句话中引申出成语“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

  相关人物介绍:

  1、纣王

  帝辛(?--约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帝号辛王,后世称商纣王,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纣王 殷帝辛名受。“纣”是周人给他的谥号。《吕氏春秋·功名》说:“注贱仁多累曰纣。”又,汉代蔡邕《独断》中说:“残义损善曰纣”。总之,纣是一个恶名,是后人定的称呼。上古之时,夏代称“后”,商代称“帝”,周代称“王”。所以,“纣王”的称呼绝对不是商代当时的称呼,更不是帝辛的名字,只是后人通俗的叫法。

  据说,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纣王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除了天资聪颖、领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见的大力士。关于纣王的一切,大多仅限于历史记载,对于纣王的魔性来源,却决少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纣王的魔力到底有多强,所以对于纣王的一切只能用空白来形容。

  2、比干

  比干,子姓,沬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丞相)神灵。

  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商纣王)。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

9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