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典故
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典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为虎作伥的成语故事典故: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上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来到一座佛寺,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非常热情,坚决要马拯留下来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刚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吃人。
马拯赶紧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凑到马拯耳边,悄悄地说:“正是这个老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想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推说更喜欢住在斋堂里。到了斋堂后,两人把门紧紧闩上,仔细留意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都使劲全身力气顶住了,门始终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谎称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抓住时机,一用力,把他推下井。老和尚一落水,立刻现出老虎的原形。为了斩草除根,两人赶紧搬来大石头,扔向井里,把老虎活活砸死了。
除掉老虎后,两人下山,不料,迷了路。幸亏遇见一个猎人。这个猎人让他们在搭建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半夜里,两人突然被树下的嘈杂声吵醒。借着月光定睛一瞧,居然有几十个人,吵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赶紧为他们答疑解惑:“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听完这番话后,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为虎作伥”由此而来。
——《渔樵闲话》
【求解驿站】被老虎咬死的人变成鬼,又去引诱别人来让老虎吃,这种鬼叫作“伥”。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为,替,给。
【活学活用】为着要得虎子而身入虎穴,决不是身入虎穴去~。(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老虎不仅生性残暴,而且足智多谋,是一只懂点“人类心理学”的老虎。它在与人斗争的过程中,非常讲究战略战术,这一点从它化身为须发皆白的老和尚即可看出。毕竟,在世人眼中,老年人一般易给人慈祥的感觉,加之又是整天推崇仁义道德的和尚,如此一来,更容易让人对其失去防备之心,方便它下虎口。再有,它与人斗争时,还实行“各个击破”,计划将马拯和童仆逐个消灭。真是狡猾无比!不过,终究没有战胜万灵之长的人类,死于非命,也算是为那些死于虎口的人们报了仇。
【近义】为虎添翼、助纣为虐
相关人物介绍:
马拯幼有才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从知县做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从辽宁、山西,再到广东、贵州,为官30余年,两袖清风。他曾任辽东宁前兵备6年,在知名将领熊廷弼麾下,驻守山海关外辽宁兴城,曾同满族首领努尔哈赤部激战。史载他:"枕戈衣甲,沥血披肝,遵和议之旧法,用不测之恩威,六七年间,边尘不起。"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马拯升任贵州布政使,此时,贵州境内各少数民族纷纷武装对抗明朝政府,朝廷官员将远赴贵阳视为危途,多设法回避。马拯不顾妻子的极力劝阻,慷慨到贵阳就任,他亲自制定筹饷章程,与同僚们日夜督促各级官吏恪尽职守,又与巡抚密切配合,不久,整个贵州的形势就基本稳定下来,因为劳累过度,仅过半年,马拯就吐血而亡。马拯虽为文官,却一度驻守边关,他的《赠武德兵备副使孙公震南》一诗写道:"不世勋臣久得名,书生白面忽谈兵。北门锁钥随开府,东土屏藩列重城。刍粟转输民力尽,旌旗摇曳野云平。贤明端赖云中守,计日讴歌颂上卿。"颇有羽扇纶巾的儒将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