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的成语典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同舟共济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同舟共济的成语典故:
《孙子》记载:“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连年交战,两国的百姓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天,碰巧吴国人和越国人共乘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当船行至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渡船随时都有被惊涛骇浪吞没的危险。在巨大的风浪面前,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忘记了国家之间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就像一家人一样。由于他们齐心协力,才逃过这场天灾,使渡船平安地到达了河的对岸。
这便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又作“风雨同舟”。
——《孙子·九地》
【求解驿站】在狂风暴雨中同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在困难的时候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度难关。舟,船;济,渡,过河。
【活学活用】这对老夫妻已~几十年,彼此已深深了解。
【妙语点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遇到困难时,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瘸子路上偶遇瞎子,只见瞎子正期待着有人来带他行走。瘸子告诉瞎子自己也是一个有困难的人,也不能独自行走。瘸子提议瞎子背着自己。这样,瞎子坚实的腿脚就是他的腿脚;而他明亮的眼睛也就成了瞎子的眼睛了。于是,瘸子趴在瞎子的背上,二人步调一致,获得了一人不能实现的效果。帮助了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不要总想着让别人来帮助你,自己却没有任何付出。
【近义】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反义】过河拆桥、反目成仇
相关人物介绍:
1、
吴国(前12世纪―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有著名兵器吴钩。吴国于柏举之战西破楚;于夫椒之战南服越;于艾陵之战北败齐;于黄池之会会盟晋。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2、
越国(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 《注》越,扬也。
越非民族之称,乃东南扬州之地名也。
吴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的记载,由此可见在禹之时,上古就将东南江南的大扬州地区叫做越,吴越春秋还记载大禹在会稽诛杀防风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姒姓是尧赐于大禹的(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越国著名君主勾践消灭吴国,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但越国仍存。无疆死后,他的次子蹄在浙江地区建立了东越国。长子玉在福建地区建立了闽越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会稽郡。
越国从夏代无余建国开始,到汉武帝时期,余善被灭国迁众结束,总共持续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也是强盛时间最长的东方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