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既往不咎有什么故事

时间: 耀聪2 历史成语故事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ú jiù),汉语成语,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既往不咎有什么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既往不咎故事

  春秋时期,鲁哀公对祭祀土地神这件事情非常重视。在国家遇到外敌侵扰而出兵打仗时,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带在身上。他认为土地神对所有的国家大事都有着很强的支配作用,因而对它十分虔诚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个木制的牌位,而牌位用什么木材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却难倒了鲁哀公。

  有一天,鲁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学生宰我找来,问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么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宰我的答复非常荒唐,毫无根据,于是把他叫来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语重心长地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释了;已经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责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后你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国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然,一旦话说出口,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人们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过去做错了的事不再加以责备。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相关人物

  鲁哀公,即姬将,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他为鲁定公儿子,承袭鲁定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7年。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汉族,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 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 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既往不咎解释

  【注音】jì wǎng bú jiù

  【解释】既:已经;往:过去;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易错点】既往不(究)

  【年代】古代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结构】主谓式

  【同义词】不咎既往

  【反义词】赏罚分明、信赏必罚

  【近义词】风僝雨僽、争先恐后、黄皮寡瘦、仁者必寿、不耻最后、揎拳捋袖、绿肥红瘦、英雄入彀、期颐之寿、礼不亲授

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