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的成语故事
靡靡之音,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马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靡靡之音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
传说殷末乐师延为纣王作曲,纣王听而倦。武王伐纣时,乐师延抢琴东走,投濮水而死。自此,水中常有音乐声靡靡传出。公元前534年,卫国灵公应邀去参加晋国虒祁宫庆典。朝辞帝丘,暮宿濮上,夜半入眠,朦胧之中忽有琴鼓丝竹之音。他披衣俯窗,侧耳细听,时隐时现,微妙悦耳,问及左右,都说听不见。便召来乐师涓。听后,涓告诉灵公:“臣能识其略矣,须更一宿,臣能写之”。
夜半,玄音复发。涓援琴而习之,尽得其妙,灵公听后,龙颜大开,问其究竟。涓道:“先时,纣王命师延作靡靡之音,师延不肯,帝辛欲杀之,无奈而谱曲。纣王喜声色,朝歌暮舞,通宵达旦,隧失天下,师延乘舟濮水而下,至此投水而死,故有神曲出水,震惊世人也。”涓本想以此说服灵公禁声色,绝靡音,勿使政散民流,诬上行私。灵公却视毒草为香花,砒霜为冰糖,不介其意,越听越迷。至晋国后,灵公见虒祁宫如此富丽堂皇,诸侯济济无不称道。待酒酣将醉时,便唤涓曰:“过濮水所获妙曲,速援琴以助雅兴。”涓不肯,后迫于灵公之威,不得不弹。未等弹完,师旷厉声制止道:“此为亡国之音,不可听。夜有鬼神之声,世间必有冤情。”灵公亦不听劝阻,随使歌妓伴乐起舞。
朝晋归来,灵公贪图享乐的私欲与日俱增,见自己的重华宫简直不能和晋国妃妾宫女所住的厢房相比,便扩修重华宫,新建卫王殿。真是皇宫金殿将欲倾,檐下燕雀不知危。
相关人物
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史称牧野之战。此战商朝大批俘虏倒戈,周军攻至朝歌。帝辛登上鹿台,投火自焚而死 ,商朝灭亡。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春秋时期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人[1],也有人说他说鲁国平阳(今新泰市北师乡北师村)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
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任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