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介绍
釜底抽薪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
汉代枚乘,字叔,淮阴人,为吴王郎中。吴王图谋与六国谋反,枚乘认为这是危险之举,上书劝谏吴王不可如此。书中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做法不明智。譬如说,有一人讨厌自己的脚印,害怕自己的影子,于是就倒退着跑,这样一来,脚印更多,影子跟得更紧,他不知道找一个背阴的地方停下来,影子也消灭了,脚印也没有了。
凡事要想别人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做;要想别人不听见,除非自己没说。想要开水冷下来,一人烧火,一百人扬汤散热也没有用,不如撤去炉灶中的薪柴,把火灭掉。吴王不听枚乘的劝谏,枚乘感到祸事就要到了,就离开吴王到了梁国。吴王造反了,朝廷用周亚夫率兵平叛,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叛乱,吴王落了个可悲的下场。"釜底抽薪"从此就传了下来。
釜底抽薪的成语资料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发音】
fǔ dǐ chōu xīn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英语】
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出处】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义词】
抽薪止沸
【反义词】
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出处
《釜底抽薪》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看了釜底抽薪的成语故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