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人烹鱼的成语故事
校人烹鱼:善良的人们常常被小人欺骗,而这些小人却总是因此沾沾自喜。但小人终究是会让人看低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校人烹鱼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校人烹鱼的成语故事:
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
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释义】用花言巧语编造的谎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上当。但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实际调查,那么,骗人的伎俩就无法施展了!
【寓意】用花言巧语编造的谎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上当。但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实际调查,那么,骗人的伎俩就无法施展了!善良的人们常常被小人欺骗,而这些小人却总是因此沾沾自喜。
【应用】
“校人烹鱼”的故事给人以联想。企业安全生产中,喜欢听汇报,不做调查落实的“子产”有,弄虚作假的“小吏”有,他们的行为早已被人们深恶痛绝。可是,近些年来,某些单位、某些人,也受“子产”、“小吏”坏作风的影响,竟然在安全生产中“说假话、办假事、假办事”。如在某单位近期组织的一次岗位抽查中,一个干部电话汇报说,自己在某个施工现场,可当抽查人员赶到那里,却始终没有见到这位干部的身影。据调查,当时这个干部根本就不在那里,他的行为纯属“说假话”。
安全生产容不得丝毫的弄虚作假。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放弃一切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转变作风,坚持下现场做调查落实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安全生产的难题;我们的干部职工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实打实工作态度尽心尽力完场各项任务。如果安全生产中的“子产”和“小吏”不脱胎换骨,如果“说假话、办假事、假办事”弄虚作假行为不予以坚决根除,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条鱼”,很可能是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到那时,后悔晚矣!
相关人物介绍:
子产(?~前522年),姬姓,郑氏,名侨,郑穆公之孙,郑公子发(字子国)之子,故称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曾担任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在他执政期间郑国小有中兴之势。是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的人,曾铸刑书于鼎,史称"铸刑书",是法家的先驱者。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郑人立子产为卿。执政二十三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 <贾氏说林>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