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如火如荼的成语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如火如荼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如火如荼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读 音】rú huǒ rú tú

  【五笔编码】vova

  【英 语】blazing like a raging fire

  【德 文】mitlodernderBegeisterung

  【释 义】荼:开白花的茅草。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也可以比喻生命力强的植物。

  【押韵词】捶胸跌足、学而后知不足、下帷攻读、似有如无、调丝弄竹、黄公酒垆、坐镇雅俗、清旷超俗

  【近义词】方兴未艾、轰轰烈烈

  【反义词】无声无息,冷冷清清,悄然无声,水火不容

  【注意 】荼tú不要念成chá

  【正音辨形】正音:“荼”不能读作“chá”,读“tú ”。辨形:“荼”不能写作“茶”。

  【成语接龙】如火如荼 → 荼毒生灵 → 灵蛇之珠 → 珠歌翠舞 → 舞文饰智

  相关人物介绍:

  夫差(约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吴氏,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刎,时年55岁。

  人物评价:

  子贡:"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 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陆贾:"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

  曹操:"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贤之于兵也,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傅嘏:"昔夫差胜齐陵晋,威行中国,不能以免姑苏之祸;齐闵辟土兼国,开地千里,不足以救颠覆之败;有始不必善终,古事之明效也。"

  左思:"春秋之际,要盟之主。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内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於柏举,栖劲越於会稽。"

  司马贞:"夫差轻越,取败姑苏。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牛僧孺:"昔夫差信伍员,初善也,任宰猓终恶也,初善霸天下,终恶灭全吴,前庆后殃者,皆身也。"

  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胡曾:"吴王恃霸弃雄才,贪向姑苏醉醁醅。不觉钱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来。"

  周昙:"信听谗言疾不除,忠臣须杀竟何如。 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

  张咏:"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任伯嚭。自古家家有容冶,何须亡国殢西施。"

  范成大:"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梦见梧桐生后圃,眼看麋鹿上高台。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1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