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国学经典 > 历史成语故事 >

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时间: 鸿宇2 历史成语故事

  “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不遗余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不遗余力

  英文:spare no effort; go all out; do one's best

  发 音:bù yí yú lì

  释义:遗:留下;余力:没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形容做事卖力。

  示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不遗余力。"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全力以赴

  近义词:全力以赴、倾巢而出、竭尽全力

  反义词:三心二意、留有余地

  灯谜:拔河比赛;全部就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相关人物介绍:

  虞卿,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战国名士。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郸解围后,力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后因拯救魏相魏齐的缘故,抛弃高官厚禄离开赵国,终困于魏都大梁,于是发愤著书。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

  秦昭王为范睢召平原君虞卿弃赵相偕魏齐逃之魏<史记?范睢传>在昭王四十二年而《虞卿传》记虞卿与赵谋事皆在秦破长平后。<古史>云“意者魏齐死卿自梁还相赵而太史公失不言耳。”《经史答问》亦辨之曰“长平之役在昭王四十七年。史公所谓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者反在弃印五年之后则虞卿尝再相赵何尝穷愁以老”梁氏《志疑》云“虞卿尝再相赵则其书非穷愁之故。《史通?杂说篇》讥太史公《自序》传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以为思之未审。何不云虞卿穷愁著书八篇刘氏亦未审思。”黄氏《周季编略》云“司马《通鉴》朱、赵《纲目》书秦诱执赵公子于周赧王五十六年由读《虞卿传》而误。秦自赵取韩上党与赵仇怨甚深岂于此时佯为好书以召平原君平原君剏取上党之策者岂此时敢入秦乎”崔适《史记探源》亦谓“信陵救赵后留赵十年。若在十年内信陵不在大梁。如当返魏之年应侯免矣昭王薨矣侯嬴自信陵至晋鄙军之日自杀矣安得其事”此证虞卿弃赵相至魏事在长平役前也。然余考虞卿著书尚有可论者。

  《汉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春秋家有《虞氏微传》二篇。王应麟曰“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又《释文?叙录》云“铎椒授虞卿。”考之诸人年世似不足信。何者齐襄王六年时重兴稷下荀卿为老师祭酒其时年已逾六十学成名尊矣。而虞卿弃赵相与魏齐逃之魏事尚在后十年许。时虞卿初出有声其年事当不出四十是荀卿为前辈硕学而虞卿乃后进游士何从有虞卿著书以授荀卿哉又铎椒楚威王时太傅其书应在威王早岁。今姑自威王卒年计之下至赵孝成王元年凡六十三年。铎椒死虞卿尚未生岂得谓铎椒以授虞卿哉至张苍之卒在孝景前五年在孝景前五年。即谓其年百余岁则生年当在秦昭王晚节。昭王末年至孝景前五年凡九十九年。今姑谓魏信陵破秦邯郸之岁苍生则苍凡百有五岁。下至春申君死苍年二十而荀卿已及百龄。荀卿年寿今既不可详考要之以铎椒授虞卿虞卿授荀卿之例观之谓荀卿授《左传》于张苍恐亦未见其必信也。

  余又考虞卿行事邯郸解围后曾欲为平原君谋封。此后即少见。惟魏欲合从虞卿过平原君一事的在何时已难定。黄氏《编略》系之秦昭王五十三年平原君下二年即卒黄说盖近是。若依其说上距虞卿弃相印偕魏齐走大梁亦不过十二年。虞卿以游说士躡蹻担簦而说赵孝成王量其年事当在四十左右。则其息影谢事亦仅逾五十。若非早世其耽意箸述当在五十之后。时荀卿已耄或者《抄撮》九卷正受之荀卿。由是而下传张苍则世隔庶乎近是。然虞卿年寿既不详则此亦姑备之一说非可以据以推《左氏》之传统也。又按《孔丛子》虞卿著书名曰《春秋》。魏齐曰子无然。《春秋》孔圣所以名经子子书大抵谈说而已亦以为名乎卿答云云。齐问子顺子顺曰云云。余考孔穿来赵略与虞卿、魏齐奔魏同时虞卿著书既不在此以前又其时子顺年不过三十恐难据信。若此条可据则虞卿著书远在初为赵相时。或者殆其经始草创之事乎。要之<孔丛>伪书则此亦无可确论也。

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