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是谁建立的
西晋史学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总结这一时期西晋政治制度影响下的史官制度,西晋政治影响下的史书编纂,西晋政治思想影响下的史学观念是深入研究西晋史学的重要内容。那么西晋是谁建立的?
西晋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
西晋政权建立于265年,并于280年灭东吴一统中国,结束了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从此动荡不已,到316年西晋灭亡,只运行了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司马懿父子两代三人结束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可谓苦心;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华夏,可谓威武。可为何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内乱灭了西晋?4月30日晚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做客香山讲坛,将我们带回到17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对西晋的兴亡进行分析。
司马懿奠定西晋王朝
提到西晋王朝,不得不提司马懿,对司马懿,大家也多有耳闻。中诸葛亮空城计的是他,最后打败诸葛亮也是他。曹魏政权正是有了他的辅佐,才得以称霸中原,但是司马懿也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最终自己取而代之。
其实,在曹操最鼎盛的时期,就认定司马懿非一般的人,想方设法将其挖到其阵营效力。孙立群表示,曹操一生杀人无数,对有本事的、不驯服的人才一概杀之。司马懿既要顺从,但又不能锋芒毕露,在适当的时候还得露出一两手来,的确不容易做到。孙立群认为,司马懿实行的是韬晦之计:工作勤恳,尽职尽责,又曲意迎合,以求曹操好感,如劝曹操称帝;在关键时献计献策,展示才华,如得陇望蜀、南北夹击、智杀关羽。赢得曹氏父子的信任后,最终,在曹丕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大权。从249年司马懿完成政变到265年西晋建立,16年间,经过两代三人(司马懿及其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终于把曹魏政权完全夺到手中。
晋武帝司马炎之功过
司马炎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265年逼退魏帝,建立晋朝。开始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发展经济。颁布五条治国的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在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
不过好景不长,也就短短十年。司马炎开始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孙立群表示,奢侈腐化之风兴盛,他大选宫女,淫乱宫廷。“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晋书胡贵嫔传》)
同时,大臣们也上行下效,奢侈挥霍,如石崇、王恺,比富斗宝,以杀人为乐!还有“石崇斩美女劝酒”的故事——“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疆,至于沈醉,每至大,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世说新语·汰侈》)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出现大滑坡。权与钱、权与人、权与色、权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可以交换,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孙立群教授感慨:皇帝带头卖官捞私财,一个社会如果形成了追逐金钱的风气,那么,传统的伦理道德、爱国爱民的情操都会丧失,从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崩塌,西晋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运行51年的西晋为何灭亡
在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西晋又面对各民族的集体反抗。最终在316年,“五胡”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分析西晋短命的原因。孙立群认为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汉初唐初皆具备。在中国古代,一个政权能平稳度过建国之初的五六十年,至关重要,这是国家发展的恢复期和奠基期。统治者骄傲自满,陶醉于胜利之中,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腐败。
唐太宗也曾对西晋政权做过点评,认为司马炎之过有两点:一是“居治而忘危,”二是错选接班人,“惠帝(司马衷)可废而不废,终始倾覆洪基”。
据了解,晋武帝选择的接班人有问题,立太子不当,选太子妃贾南风不当,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导致他死之后贾南风乘机上下其手,酿成动乱,史称“八王之乱”。“中国古代是家天下的人治社会,在这几个条件中,皇帝的作用很大,因为没有制度能够对他有所节制,如果他的作用发挥不好,一意孤行,社会必然遭殃”。孙立群如是说。
一个被特殊利益集团绑架了的王朝
西晋王朝大厦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腐烂的种子,开始了倾斜垮塌。
西晋和东晋时期政治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东汉、曹魏以来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做官,门第显赫,被称为世家大族,简称为世族或士族。代表士族利益的晋司马集团取得胜利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维护士族利益的政策,使士族制度达到了制度化完整化的地步。这样的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可以凭借出身世代“坐致公卿”,在经济上可以广占田池山林建立庄园进行盘剥,在生活上可以任意挥霍、花天酒地地贪图享乐。而广大百姓则在政治、经济、生活上永无出头之日。
西晋的士族门阀制度是一种极其腐朽的官僚制度,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选官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西晋选拔官吏采用曹魏时的“九品官人”法,即先把候选人定为九品(即九等),然后按照其家势的兴衰、贿赂的多少来定品级,把士家大族的子弟定为上品,把无权无势又无钱的定为下品,从高到低依次安排官职,任何人不得改变品级。结果是门第越高职位越高;门第卑下,职位庸冗。与此同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司马炎,本是“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但他还不满足,竟然带头公开大肆卖官捞取巨额“私房钱”满足权欲私欲。至于普通老百姓的子弟,根本就没有什么晋升的机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据《晋书》记载,西晋世家大族绝大多数子弟都是这样做上如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五品高官的。但是种种弊端远不止于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全国上下为所欲为:“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计协登进,托附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士族制度的日益臻化,不但使西晋的朝纲紊乱、政治黑暗、腐败横行,同时士族这个特殊利益集团最终绑架并操纵了西晋政治运行的关键环节,正常的社会理性被士族制度封死了;在士族制度的面前,皇权旁落,法律变成了附属,监察制度有名无实,社会的一切运转都按照士族的各种需求配置资源,来满足他们的欲壑,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什么皇权、什么老百姓都不在话下,最后把整个国家拖垮了,很快积累成系统的失败,吞咽下了自己酿成的苦果。
西晋短命留下的启示
打天下的一代,自知江山来之不易,十分珍惜。而“官二代”、“富二代”并没有前辈那般励精图治,挥霍无度。白痴司马衷即位后,民不聊生,老百姓没有饭吃,他反而说“为何不喝肉粥?”。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大旱,严重缺水,“河、洛、江、汉皆竭,可涉。”永嘉四年,闹蝗灾,“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马颈上的长毛)皆尽。”而掌权者丝毫没把民生放眼里,人心尽失。
孙立群认为,另一点启示即生命最可贵。士人自以为参与政治,“治国平天下”,到头来却陷入了权力之争的残酷游戏。《晋书》:“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魏晋士人逐渐认识到“自我”,产生了与政治的疏离感,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张扬个性,珍爱自我,行为举止,标新立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