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事迹 > 两晋 >

庚戌土断的始末

时间: 克浩2 两晋

  庚戌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庚戌土断的始末,希望对你有用!

  庚戌土断事件背景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

  庚戌土断具体措施

  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

  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为增加朝廷财力,缓和社会矛盾。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他把从北方南来的民众与南方的土著一起编户入册,一起纳税。过去,北方人一直是受照顾的。据说,这一政策受到南方人的热烈拥护,效果比较显著。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庚戌土断的提出者恒温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后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