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中国历史 > 汉朝 >

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

时间: 耀聪2 汉朝

  孝道,是东方灿烂的文化遗产,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里最核心的部分。虽然时代在变迁,但孝道对于家庭和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作用却依然存在。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下汉朝的孝道是怎样的?

  在中国各个朝代中,汉朝最讲究孝道。原因很多,关键原因是朝廷官员的选拔制度。无论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还是在之后,孝道都是朝廷大力宣扬的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到了东汉时期,更是明确把察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查什么又举什么呢?考察士人的言行,然后向朝廷推荐两个方面的人才。一个是秀才,一个是孝廉。秀才主要是对于儒家的经典有一定造诣者。在东汉中后期,以秀才出仕的人很少。一个是因为风气使然,大家都过于看重孝道。另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秀才需要博学,并且调查可以比较简单直接的看到结果。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当上秀才,实在是说不过去。而孝廉就不一样了,主要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可是孝顺父母就能当官的话,那么,没有什么才学,没有什么能力的也都可以参与选拔。简单来说,孝廉的考察门槛比较低。这可能是东汉中后期孝廉盛行,而秀才式微的一个原因。

  于是,关于孝顺,在汉代的民间和官场就留下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有的让人吃惊,有的让人赞叹,有的让人疑惑,有的让人愤慨。形形色色的孝,形形色色的人。

  在《后汉书》中关于孝子的记述很多,比较有名的像赵咨,强盗来家里抢劫,赵咨为了不打扰生病的八十老母,主动请盗贼吃饭,并且表示,除了给老娘留下一点衣服和口粮之外,其他的妻子儿女钱财物品,盗贼随便挑,自己绝不阻拦。搞的盗贼一愣一愣的。后来盗贼不敢下手,觉得赵咨好的过头,转身撒腿就跑,可是赵咨却拿着钱财追赶出去。遥想赵咨边追边喊:“盗贼兄,给你钱……”。在传记中对赵咨的评价是很高的,世人也很敬仰赵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许多观念也跟着变化。如果现代有这么一个人,对盗贼如是做,估计大家就只会笑话赵咨傻帽了,而女性朋友们也必然高喊口号,呼吁赵咨的老婆一脚把没有良心的老公给踹掉。

  可是,汉朝确实就是那样一个朝代,父母如天地,妻子儿女不过如衣服物品,对妻儿看得越淡,越显得有德行。于是像高官京兆尹张敞,给老婆画了个眉毛,补了个妆,也会被中央纪检部门狠批——实在太丢士大夫的脸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一个官员的评价标准和对一个士(君子)的标准有不同。我们现在说,一个官员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就是好官。在古代呢,能够以德行教化治理百姓,虽然谈不上给百姓富裕,但是能够保持安定,不骚扰百姓,那也就算是好官。也就是说,现代评价官员,多看重能,而古代评价官员多看重德。至于对于士,能够出将入相,报效国家,让人敬仰;但是一生布衣,隐居山林,志趣高洁,也是士林楷模。

  但是,历代真正能够做到孝顺,做到志趣高洁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打着各种旗号,谋求名利之实的伪君子。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作伪,假孝子做一辈子,那也就是真孝子了。可让人遗憾的是,朝廷的审核制度也好,民间的舆论也好,更多的还是讲究实际。一个人贫穷但是孝顺,远不如一个人富裕但是忤逆让人羡慕。世道延续至今,就更是笑贫不笑娼了。你现在要讲什么清高节义,非让人以为是脑残不可。

  孝道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消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7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