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汉大臣孔光介绍
孔光,字子夏,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孙,中国西汉大臣。以明经学,不到20岁被举为议郞。他为官严守秘密,坚持原则。曾任御史大夫、廷尉,于法律颇为擅长。一度罢相,后又复职。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下面是中国西汉大臣孔光介绍。
人物生平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经学尤明,年未二址。举为议郎。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坐议有不合,左迁虹长,自免归教授。成帝初即位,举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赈赡流民,奉使称旨,由是知名。光以博士选高第为尚书,明习汉制及法令。上甚信任。转为仆射、尚书令。诏令以其周密谨慎,未尝有过,加诸吏官。迁诸吏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后为光禄勋,复领尚书事,诸吏给事中。共典枢机十余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如或不从,不敢强谏争,以是久而安。有所存举,唯恐其人闻知;沐日临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有人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后徙为御史大夫。
绥和元年(前8)二月,成帝诏仪立皇太子。光主张立中山王,结果以议不中意,左迁廷尉。绥和二年(前7)三月,孔光为宰相,封博山侯。哀帝即位后,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尊称号,群臣多顺指。唯师丹与孔光持异议。哀帝难违大臣正议,又内迫于傅太后,遂策免师丹。朱博代为大司空。傅氏在位者与朱博共毁谮光。数月后遂策免。上丞相博山侯印绶,罢归。后复征为光禄大夫,数月,为御史大夫。
元寿元年(前2)二月,复为丞相,复故国博山侯。明年,定三公官,改为大司徒。后徙为帝太傅,旋为太师。元始五年(5)四月死,终年七十。孔光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绥和二年(前7年)又升为大,继而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
元寿元年(前2年)正月朔日有蚀,十余日后,傅太后驾崩,哀帝问光日蚀事,光以“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相答,并告诫哀帝:“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 王莽。孔光耽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太后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 简烈侯”。
轶事典故
坚持原则
孔光“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在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行事,不破坏成规,坚决维护原则,这对一个尚书来说,自然难能可贵。而皇帝有事提问,孔光总是引经据典及按照法令要求,用自己心中认为是正确的话来回答,从不希图苟且迎合皇帝的意图,这种坚持真理、不阿谀奉迎的品格,无疑更值得肯定和称道。
作风严谨
孔光是孔子第十四代孙,西汉成帝时,他担任西汉尚书令,掌管枢机十多年,有众多可称道的事。爱读古代诗文的人,对“温树”、“温室树”这个典故大概不会陌生,如“欲言温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诗);“诏下初辞温室树,梦中先到景阳楼”(唐·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忠慎有逾于温树”(《金石萃编》卷四十八《褚亮碑》);“古人不言温树,何足称也”(《隋书·李德林传》)。这个典故便是出自《汉书·孔光传》。史书上说孔光“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不泄露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尚书的一条最基本要求,古代的绝大多数尚书,对此也是严格遵守,认真照办的。但像孔光那样,在闲谈中家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他都默然不应,或回答些其他的话加以搪塞,保密意识如此之强,遵守制度如此严谨周密,还是不多见的。这就难怪古代的文人喜以“温树”、“温室树”用为居官谨慎、言语不泄的典故,写进他们的诗文中了。孔光无疑是古代尚书保密意识强的一个典型。
刚正不阿
孔光“不结党友”。攀权附势,结党为援,是古代官场内的普遍现象,当然是一种腐败行为。孔光的父亲孔霸是一代硕儒,早年也做过博士,后来成了皇太子的老师,汉元帝即位后被封为褒成君。孔光自己的学生也遍布朝野。他既是“名父之子”,自己又“进官早成”,要在朝中拉帮结派,建立一个小宗派团体,是极为容易的事情。然而他“性自守”,既“不结党友”,也不“有求于人”,这当然也是值得称道的。孔光值得称道的事当然还有。如他向皇帝提了意见或建议后“辄削草稿”,不“章(彰)主之过以奸(求)忠直”。皇帝有缺点或过错,尚书能予以提醒,这本身就值得称道;而提了意见后即销毁文稿,不显示自己高明和不贪求忠直的名声,当然更值得称道了。孔光担任尚书和尚书令,负责中央机要事务十多年,后来两次担任御史大夫(副宰相),两次出任宰相,又分别担任大司徒、太傅、太师,历三世(汉成帝、哀帝、平帝),居公辅位前后十七年,被封为博山候。他生前封候拜相,死后备受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