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臣赵充国简介
赵充国(公元前137—公元前52年),字翁叔,汉朝名臣、名将;陇西郡上邽人(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候,随贰师李广利出击匈奴,率领700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下面是汉朝名臣赵充国简介
人物生平
少有勇名
赵充国最初时只是一个骑士,后来作为六郡的良家子弟善于骑马射箭被补为羽林卫士。他为人沉着勇敢,有很深的谋略,年轻时喜好将帅的气节,就去学习兵法,通晓了四方蛮夷的事情。
汉武帝时,赵充国以假司马的身份跟随贰师李广利攻打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汉军断粮好几天,死伤的人很多,赵充国就与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赵充国全身有二十多处受伤,李广利把情况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下令征召赵充国到出行所在的地方来,汉武帝亲自接见并探视他的伤情,感叹称赞,就授官为中郎,提升他任车骑长史。
崭露头角
汉昭帝时赵充国,武都郡的氏族人闹事,赵充国以大护军都尉的身份带兵平定了此乱,升为中郎将,带兵屯守上谷郡,又调回朝廷任水衡都尉。在拥立宣帝的过程中,赵充国参与了霍光的定策,因此封为营平侯。本始年间(前73年—前70年),为蒲类,带领三万多骑兵,出酒泉击匈奴。他本当与乌孙合击匈奴于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没有赶到。他带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杀虏数百人,掠畜七千多。返朝后为后、少府。匈奴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塞开来,打算侵扰汉朝边区。匈奴人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起这个情况,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缘边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九个郡。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领兵退去。汉即罢兵。
屡立功勋
汉昭帝时,武都郡的氐人反叛,赵充国以大、护军都尉之职带兵攻打并平定了叛乱,升官为中郎将,率兵驻守上谷郡,回来后又被任命为水衡都尉。后来又去攻打匈奴,俘获了西祁王,被提升为后,照旧兼任水衡都尉。
公元前74年(元平元年),赵充国与大霍光一起决策拥立汉宣帝刘询为皇帝,被封为营平侯。
公元前66年(本始年),以蒲类之职征讨匈奴,斩杀匈奴军数百人,还军后被任命为后、少府。匈奴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南下逼近汉朝边塞,到达了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从匈奴逃走的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出了这件事,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率领四万名骑兵驻守在边境的九个郡上。单于听到造件事后,领兵离去。这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巡视各羌人部落,先零的酋长表示希望在一定时节渡河到湟水北岸,寻找汉民所不耕种的地方放养牲畜。安国把遣报告给了汉宣帝。赵充国就弹劾安国奉命出使犯有不敬之罪。这以后,羌人依凭前面所说,触犯汉律,渡过湟水,郡县阻挡不住。
多谋善断
公元前63年(元康三年),先零就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汉宣帝知道这件事后,就征询赵充国,赵充国答道:“羌人之所以容易被制,是因为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攻击,势力不能统一。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大汉相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到征和五年时,先零首领封煎等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再派人到小月氏,传言告诉各差人部落说:‘汉朝的贰师带领十多万人投降了匈奴。羌人为汉朝服役很苦。张掖、酒泉本来是我们的地方,土地肥美,可以一同攻打占有那裹。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不久前匈奴在西面受困,听说乌桓前来保卫边塞,又害怕战事从东面开始,就多次派使者到尉黎、危须各国,答应送给他们男女人口,貂皮衣服,企图离间他们和连的友好关系。这个计划没有实现。我怀疑包塑又派使者到羌人部落中,从沙阴地区取道出盐运,过了题后,进入穷水塞,南面到达属国,同先零相联合。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
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攻打鄯善、敦煌来断绝选与西域各国来往的通道。赵充国认为:“狼何,小月氏的部落,在阳光的西南,势必不可能单独作出这样的计划,怀疑匈奴的使者已经到达羌人部落中,先零、罕、开才解除仇怨订立盟约。等到秋天马肥,变乱必然发生。应派使者巡视边防部队预先作好准备,下令告诉各羌部落,不要让他们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们的阴谋。”于是两府又请示派遣义渠安国出使巡视各差人部落,区分好坏。安国去那里后,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首领三十多人,由于他们都特别凶暴狡诈,就把他们全杀了。又发兵攻打他们的部落,杀了一千多人。于是所有原来归顺汉朝的羌人部落以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恐惧怨怒,失去了信任归向,就胁迫劫持弱小的部落,背叛侵犯边塞,攻打城邑,杀死长官。
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春,安国作为骑都尉率领三千骑兵集结以防备羌人,到达浩亹时,被羌人所攻击,损失车辆、辎重、兵器甚多。安国带兵返回,到令居后,将情况上报。
连环画赵充国赵充国是一位能骑善射骁勇多谋的军事家,在当时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人沉着勇敢,有远见深谋。少年时,就边学兵法,边研究军事。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随着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举征讨匈奴的胜利,即移民七十万口,以加强北方边防。东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县)的地区内,设团官,供给移民牛犁谷种,变牧场为农业区。赵充国就是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他随贰师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全身受伤二十多处,终于解围而出。李广利将这次情况启奏皇帝,皇帝面见赵充国,亲自看了创伤,叹为勇士,拜中郎,迁车骑长史。昭帝时,迁中郎将、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战,生擒西祁王归来,升为护羌校尉、后。公元前74年,因随大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为营平侯。
武帝后期
赵充国半身像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军队,被羌人打败,损失甚众。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回来以后,三向朝廷上书,详细分析了形势,建议防事变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臣愿立刻去金城(今兰州附近)测看地形,写出方案来。陛下把此事交给我办好了。”他就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这时,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充国死后
与霍光等人一同画肖像于未央宫麒麟阁中,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谥曰壮侯,葬于圭卜山之阳(今清水县城西北的李崖),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计划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
人物评价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宣帝的一致反对,但他无所畏惧,反覆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宣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
此外,还应该指出的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表现在晚年,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以如此之老龄,顶风冒寒,坚守边境,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也许与此有关,他在征战中过份强调“穷寇勿迫”,因而曾放弃痛歼先零羌的战机。从临时指挥的角度讲,显然是教条主义,但他仍然是资高历深的,所以退休之后朝廷每遇边防大事便请他参加谋划。去世后,宣帝以他功高盖世,在未央宫中画了像,供人瞻拜、纪念,成帝刘骜继位后,又命黄门侍郎杨雄在画像旁题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