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二帝是怎么误国的
中学语文课本几经变迁,但诸葛亮的《出师表》却是不变的经典篇目。每个背诵过此文的学生,历经多年之后,仍会回忆起这样的句子:“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桓、灵二帝究竟有着怎样的“作为”,值得刘备痛心疾首?考究历史方知,桓、灵二帝与河间有着很深的渊源。那么桓、灵二帝是怎么误国的?
他们在位时期,公开倒卖官爵,宠信宦官势力,使中央权力大大削弱;其实东汉的皇帝中除了中兴后的几代帝王,其他的大多就都是傀儡了,这些皇帝有名而无实,而桓、灵二帝则不同,他们都是有自主权的,他们原可以励精图治,重兴汉朝,可惜他们却是纵欲,贪财、宠信奸臣...上梁不正下梁岂能不歪、即位的后少帝和献帝纵有心图强,但已大权旁落,追根溯源,只能让他们两背“骂名”了。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位皇帝,他虽为汉室正宗,曾祖父是汉章帝,祖父刘开受封河间孝王,父亲刘翼为刘开庶子,受封蠡吾侯,但级别不高,本与皇权相去甚远。谁知时来运转,汉质帝时,梁太后之兄梁冀把持朝政,因被质帝当面称为“跋扈”,次年毒杀质帝,另立刘志为帝。15岁的刘志从河间迎立入京,其惊喜可以想象,登基之后即追尊祖父为“孝穆皇”。谁知朝政仍为梁氏把持,但恒帝慢慢积聚力量,待梁太后一死,迅速与宦官合谋,诛杀梁冀一伙,自此“权势专归宦官”。当朝中官员和太学生组成“士人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时,却遭桓帝下诏逮捕达200余人,史称“党锢之祸”,后人评价此举伤及汉朝根本。因为宠信宦官,察举非人,甚至靠卖官敛财,被时人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更要命的是,刘志一面崇佛尚道,另一面却沉湎女色,后宫妃妾多达五六千人,35岁时即因荒淫而死。
因刘志并无子嗣,皇后窦妙与其父亲窦武,为了把持权力,仍把目光投向了恒帝老家河间。这次挑中的,是桓帝12岁的亲堂侄刘宏,是为灵帝。史料记载,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光禄大夫刘儵与中常侍曹节带领羽林军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前往河间迎接刘宏即位,而实际权力则由窦妙把持。
此后,在桓帝“党锢之祸”中受挫的士人再受重用,朝中一片祥和之气,而宦官势力则密谋发动宫廷政变,窦氏一党全遭横祸。自此,以张让为首的宦官开始专权,这就是《三国演义》中“但有不从己者便诛之”的“十常侍”。十常侍既受刘宏宠爱,又对其欺骗压制,而刘宏醉心于各种享乐,甚至想出了“自驾驴车”、在宫内设“人工集市”,以狗穿朝服等花招,而卖官鬻爵之类,则远超过桓帝。
刘宏在河间时本是个侯爵,家境并不宽裕,后来“贵为天子”,仍然改不了置产业的习惯。于是,刘宏把很多搜刮来的钱财拿回河间老家购买田宅,大兴土木扩建他登基前的府第。《三国志》中记载,一次,“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但因冀州刺史王芬密谋兵变而未成。与其“前任”刘志类似,公元189年,年仅33岁的灵帝就结束了短暂而荒唐的一生。而桓、灵之后,何进、董卓先后登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三国时代登场了。
东汉后期政治的迅速衰败,很多人将其归罪于桓、灵二帝的昏庸。但从人性的角度看,把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猛然推到皇帝岗位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予取予求的金钱、美女,再上宫内、朝廷的复杂争斗,又怎能不让人堕落起来?比起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被大臣毒杀,比起汉献帝被废,刘志、刘宏叔侄算是幸运的了。而二人在短暂的“享福”之后,早早丢掉性命,远不如在河间老家做个生活惬意、小康有余而健康长寿的侯爵。用网上一度流行的“大抵如此体”给桓、灵二帝造个句:有时候,从天而降的权位与财富,不见得是好事,世间事大抵如此。
相关人物
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母匽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本初元年质帝崩,梁太后与兄大粱冀定策,迎立为帝,时年十五。太后临政。初由外戚梁冀掌握朝政。延熹二年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政权由是落入宦官之手。九年,朝中官员、太学生员与外戚联合反对宦官当权,他下诏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禁锢终身,史称“党锢之祸”。刘志一生崇尚佛、道,沉湎女色。信任宦官,察举非人,时人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谥桓,葬于宣陵。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族,168年—189年在位。他本封解渡亭侯,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167),由桓帝的皇后窦妙立为皇帝(因桓帝无子)。中平元年(184)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六年卒。在位22年,谥号为孝灵皇帝。葬于文陵。文陵在洛阳西北冢头村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