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

高中论文式材料题解题技巧

时间: 耀聪2 高中历史

  引言:论文式材料题既然是“论文”,就不能像回答问答题那样,而要体现论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逻辑性。

  高中论文式材料题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一、概念解读

  论文式材料题又称为“成文式材料题”。论文式材料题的特点是着眼于“文字表达”,要求根据设问的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有效信息升华为精确的文字表述,一般有字数限制。

  二、经典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9年)八月二十九日,清廷颁发谕旨,指出:“国家振兴庶务,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以植富强之基。前因商务为当今要图,特谕刘坤一、张之洞就沿江沿海一带先行试办。……务期中外流通,确有成效,不得徒师空言,致负朝廷力图振兴至意。”十月二十五日,清廷准许刘坤一所奏,宣布:“农商人等联络群情,考求物产”,“在所不禁”,但不准“妄议时政”。

  材料二:在经历了庚子事变后,西太后不得不对基本国策作了较实际的反思:“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此后,西太后于1901年1月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明令:“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职情形,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以上均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清末新政时期,西太后表示变法决心说:“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

  ──《义和团档案史料?下》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戊戌政变以后清政府对于“变法”的态度及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评这种变化及清末“新政”。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解题技巧三、命题评价

  本题以清末“新政”为依托,从清政府被迫改变统治政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重大变化、时代潮流及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前一问重在考查考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的能力;后一问考查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评价问题的历史阐释能力。设计形式体现了材料题与问答题互相渗透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解题技巧四、思路指津

  解答论文式材料题的关键是抓住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比较分析和综合思考。显然,各段材料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发展变化关系。

  回答前一问:从材料一“先行试办”,到材料二颁布“预约变法”上谕、允许“各抒己见”,再到材料三认为“惟有变法自强……舍此更无他策”,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变法的态度由高压→动摇→认同的变化轨迹;另外,从材料一认识到“商务为当今要图”,但不准“妄议时政”,到材料二明令“举凡朝章、国故、吏治……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可提炼出清政府认可的变法内容由最初只限于经济方面,扩展到政治方面的变化特点。

  回答后一问:不能就事论事,而要“结合时代背景”,把历史事件放在时代背景下考察,抓住历史阶段特征进行系统思考。不难得出其时代背景:正在酝酿一场革命,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要挽救垂死的厄运,不得不改变对“变法”的保守顽固立场。这样其真实目的就显而易见了。但仅有这些,对“新政”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如果把它放在时代潮流中考察,就容易得出,清末“新政”虽是一次王朝自救行为,但客观上顺应了中国近代化趋势,具有进步性。这正是命题的意图──打破传统观点,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其客观进步性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

  解题技巧五、答案要点

  清政府对“变法”的态度渐趋认可和明朗;改革内容由仅限于经济方面,继而扩展到涉及政治体制方面。

  评论可按以下两个档次给分:

  第一档次:清末统治者改变对“变法”的态度并采取“新政”,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危机,挽救自身的垂死命运和腐朽统治,所以它是反动的,注定要失败的。

  第二挡次:清末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改变及进行“新政”,是鉴于当时国内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危及自身的统治地位而被迫为之,其目的是为了平息人民革命,消弭统治危机,因而注定要失败。但是,清末“新政”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潮流的,因而在客观上又具有相对的进步性。

  六、技巧点拨

  论文式材料题既然是“论文”,就不能像回答问答题那样,而要体现论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逻辑性。所以行文时要注意关联词和过渡词的运用,使答案达到成文的要求。另外,论据和观点都要与“历史”有关,不可抛开材料乱发挥。要从材料中领会命题的意图,如果妄加评议,就会造成文不对题。因此,无论是评述还是论证,都要从材料出发组织答案。因为有字数限制,所以在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后,要打腹稿,确保语言简练。

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