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学习网 > 历史材料 > 历史学科 > 高中历史 >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时间: 耀聪2 高中历史

  孝文帝拓跋宏4岁时接受父亲的禅让,登上皇帝的宝座。由于年幼即位,朝中大事均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执掌。冯太后敢于创新,大胆改革,曾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朝廷的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对北魏的封建化起了促进作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孝文帝办的头一件大事就是迁都。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与孝文帝本人对汉族文化的倾慕有关

  孝文帝迁都不仅是上述诸多方面的需要,也与孝文帝本人对汉族文化的倾慕有关。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非常崇拜汉民族的文化。孝文帝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执掌北魏大权20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礼仪制度,颁布了许多改革措施。孝文帝在祖母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孝文帝曾说:“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这清晰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迁都之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从政治上看,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迁都之前,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东北,这在当时是为了充当军事要塞而建立的。平城,作为一个边塞城市,缺乏传统汉族文化生根发芽的土壤。它是北魏游牧文明发展的根据地,却没有先进封建文明的积淀。平城封建文化的缺乏,无法对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实施有效的政治影响及文化辐射。而且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守旧贵族的阵营,保守势力特别强大,要在这里进行汉化改革,阻力重重,为了争取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必须迁都。同时由于北魏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反抗起义不断发生,北魏统治者急需实行汉化政策,便于与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而平城作为京城,这里强大的保守势力不利于推行汉化政策。

  从军事上看,是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北魏中期以后,北方另一支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经常进犯北魏云中(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一带,威胁到平城的安全,迁都可以避免柔然的直接攻袭。同时,平城地处偏北,统治南方鞭长莫及,政治影响无法遍及广大中原地区,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控制。自北魏统一北方以来,各族人民就不断举行武装起义,孝文帝即位后22年间,《魏书》记载的就有近20次之多,起义地区遍于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迁都关内,便于更好地镇压人民起义。另外,孝文帝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孝文帝不愿仅仅做“夷狄”的君王,孝文帝还要做中原人的君王。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其中“帝宅”“王里”的说法,表明了孝文帝要通过迁都,以获得汉族地主阶级认可的正统地位。孝文帝迁都之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想通过迁都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从经济上看,是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

  平城偏北地寒,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加上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平城只有大同盆地的土地比较肥沃,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当时就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这里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作为京城的平城,在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的情况下,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出来。加上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为落后,从关内运粮食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不利于及时从外地对平城进行粮食供应,迁都之后就能有效地解决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