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
编者按: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转折点,中国的革命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由无产阶级及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是陈独秀先生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的一句,文中陈独秀提出了对青年人的敬告与希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条标准,给当时深受封建意识桎梏的青年人敲响了警钟,激励青年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科学民主。今天看罢此文,不禁想要重读百年前那段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岁月。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认为“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于是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它提倡独立思考,主张个性与才能的解放,这激发了深受封建意识荼毒的先进知识青年的斗争热情,他们借由《新青年》了解学习新思想,探索救国救民之真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他们突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藩篱,开阔眼界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国家的前途。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通过《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大力向国人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开始觉醒。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吹响了五四的号角,中国即将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全民爱国运动。这场开启了中国革命新起点的运动得从一战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处理战后问题召开的巴黎和会说起。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主导召开巴黎和会试图构建新的符合各自利益的国际政治格局,在这个帝国主义分赃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还妄图将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这个大国操纵的会议上,没有赢得自己的独立和尊重反而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急剧侵略,北洋政府的对外卖国和对内镇压,终于因为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发了北京大学等校的三千多名学生在1919年的5月4日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游行示威,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后震动全国,得到各地积极响应: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转折点,中国的革命从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由无产阶级及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孙中山在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失败后,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他在1920年1月致海内外国民党党员的一封信中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知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预见,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快速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20年,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国的上海首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接着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相继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历史揭开了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